十月的厦大,嘉庚建筑映秋阳;人类博物馆内,两岸文脉续新章。10月10日下午,作为第二届福建统战文化周的重要配套展览,“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专题巡回展”在这里启幕,以考古实证为钥,打开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依”的“历史密码”。
展厅内,时间仿佛凝固。一张张泛黄的考古图片在灯光下舒展,一段段沉默的文字开始诉说。冰河时代的砸击石片、中原祖地的迁徙、思乡的文艺作品……这些两岸共同的记忆,如一把把钥匙,轻轻打开了时光的锁,年轻学子们沉浸于展陈中,神情专注,目光中既有对历史的敬畏,更有对血脉亲情的深切感知。
“你看,台湾八仙洞遗址的砸击石片和我们福建出土的一样。”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学生刘萌轻声对同伴说,手指在图片上轻轻划过,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温度。
本次专题巡回展由厦门大学党委统战部、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牵头主办,以海峡两岸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轨迹为脉络,精选了270余张文物和史料照片,分为“史前相连 文明相接”“骨肉天亲 血脉相依”“文脉相继 礼俗相承”“深化交流 弘扬赓续”四大板块进行展出,系统阐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当代两岸同胞携手,共同赓续中华文脉的生动实践。
台湾研究院研一学生王依月凌在“思乡情深”展板前驻足良久。灯光下,一首《望大陆》诗歌稿静静陈列,墨迹虽已斑驳,但“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的诗句依然清晰可辨。
王依月凌微微俯身,仔细端详,“巡回展溯源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结,同学们看了都产生强烈的历史认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巡回展还详细介绍了厦门大学与台湾的校地情缘,以及学校百年来发挥对台学术研究、决策咨询、文化交流优势的珍贵史料。
“厦门大学在两岸研究方面具有学术优势地位。早在20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教授林惠祥就开启有段石锛的研究,证明了大陆百越族与南岛语族之间的关联性。近年来,厦大语言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均发表了重量级论文,证明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东南地区,成功奠定了厦大在闽台研究中的优势地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后吴文鼓励同学们,要善于通过观展汲取养分,结合自身专业所长进行思考,进而找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入学前,对厦大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中国最美大学’,入学后才真正认识到它作为两岸学术交流枢纽的深厚历史底蕴。”刘萌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我们的一门必修课,这次巡回展为理解这门课提供了最生动的教材。”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张侃穿梭于观展的学生之间,不时停下脚步与同学们低声交流。当他听到刘萌这番感悟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巡回展是第二届福建统战文化周暨厦门统战文化月的重要部分,10%的照片是首次公开,旨在让青年学子从历史的维度理解统战工作凝聚人心、增进认同的重大意义,自觉肩负起赓续两岸文化、深化学术往来、守护骨肉亲情的历史使命。”
据了解,“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专题巡回展”在厦大人类博物馆展览期间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巡回展将持续到2025年年底,并在厦门大学各校区进行巡展。
(福建日报记者 邓婕 通讯员 戴佩琪)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