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漳州举办,是我省规模最大的海外回流文物展览。
“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聚焦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漳州市博物馆共展出7件圆明园兽首文物,其中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四尊兽首为文物原件,鼠首、兔首为复制件,马首为仿制件。
国宝归来,我们要去看什么?
看文物本身。兽首是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群喷水池的一部分,由清代工匠采用失蜡法铸造,鎏金层厚度达0.1毫米,历经百年仍保持完好,工艺技术属清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例如虎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细微处清晰逼真,展现了中国古代超高工艺水准。每个兽首代表一天中的一个时辰,每日按顺序定时喷水报时,设计精巧,蔚为奇观。
看历史伤痕。兽首精美,承载的历史更为沉重。我们对兽首的了解,常始于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12件兽首,正在此列。兽首与圆明园诸多珍宝的命运相同,被掠走后流落海外多年。过去几十年,部分兽首通过拍卖、捐赠等方式回到祖国,还有一些至今下落不明。
看文化意义。展厅的背景板上详细介绍了圆明园兽首的诞生、流失以及回归历程,倾听那段历史长河里被埋葬的故事。圆明园兽首均由中国宫廷匠师制造,但设计者有来自欧洲的艺术家,因而兽首造型带有西方艺术特色,是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在国人心中,圆明园每一件文物的价值都难以估量。当我们屏息凝神,注视着归家的文物时,那些仍流落在异国他乡的珍宝,也在世界某个角落隔空注视着故土的我们,寻找漫漫回家路。
每每国宝归来,都是对历史伤痕的一次深刻回望,让国人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也深情呼唤流落在外的文物,中华儿女从未忘记你们,祖国永远视你们为珍宝。
(福建日报 报业集团记者 杜正蓝)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