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漳博“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
——穿越时光 与国宝面对面
来源:闽南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9-23 10:07

百余年来流失海外的兽首终于重聚,青铜器上的古老铭文与繁复纹饰记录着古代社会生活图景,雕刻于石头之上的法相历经千年仍显华光……9月19日,“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漳州市博物馆开展,那些国之瑰宝穿越时光,从神秘的商周时代走来、从政权频繁更迭的南北朝走来、从百年前圆明园的硝烟中走来,它们在海外漂泊数十载,如今终于归家,只待你走进展厅,听它们讲述烽火与归途的故事。

观看兽首的游客络绎不绝 漳州融媒记者 严洁 摄

国宝传奇 一眼千年

此次展览共设“聚首盛世”“吉金集萃”“妙相重光”三个单元,展出包括圆明园兽首、青铜器、南北朝时期石刻佛像在内的85件珍贵文物。

展览以“吉金集萃”单元开篇,带领观众回到青铜时代。古人将铜称为“金”,又因其用于祭祀,故称之为“吉金”。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为贵族专用,造型繁复、纹饰精美,展现出当时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以独立展柜中的神面卣(yǒu)为例,这件西周早期的酒器器盖与器身两面皆为有双角、獠牙且双眼圆鼓的神面,十分威严。器盖顶端立着一只枭(猫头鹰),提梁两端各有一个由象鼻、牛头、羊角组合而成的怪兽,器身中央有一个貘首(食蚁兽),造型十分独特,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青铜器上的铭文是一大看点,它像是历史留给后世的密码。例如,展出的西周早期凤鸟尊,背部器盖内侧刻有“倗季乍祖考宝尊彝”,代表其为商周时期有名的倗氏家族某位成员所作。战国时期的一对嵌错社会生活图画壶,则通过器身的图画展现了周代贵族射箭、采桑、战争、斗兽等生活场景,图画中人姿态多变,场景生动,十分有趣。

转身步入“妙相重光”单元,十余尊北魏晚期至北齐的青州石佛造像静默伫立。青州样式是中国佛教艺术本土化的高峰之作,佛像的脸上总带着“永恒的微笑”,慈悲而宁静。千年风雨中,造像身上大部分的贴金彩绘褪去,但依旧神态庄严,细节清晰。站在佛像面前,仿佛能听见北朝动荡中,青州人民对脱离苦难、过上稳定生活的渴望。

“盛世聚首”单元展出的圆明园兽首是本次展览的焦点。缓步踏入展厅,鼠、牛、虎、兔、马、猴、猪七尊兽首依生肖次序排列,似仍在守望着那段逝去的时光。它们原是圆明园海晏堂前水利钟喷泉的构件,1860年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流失海外。经过官方和民间多方追索,目前有7尊兽首回归祖国。历经百年,兽首表面光泽如初,褶皱绒毛等细微处仍清晰可见,栩栩如生,让不少观众惊叹。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十分明显,如牛首的西班牙斗牛造型、虎首面部的美洲狮特征等。据展览策展方之一、保利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任詹春晖介绍,兽首铜像由欧洲传教士郎世宁设计、中国宫廷匠师制作,融合了东方传统美学理念与西方造型艺术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展出的兽首原件与复仿制件的话题受到了许多关注。来到现场的观众很容易发现,牛首、虎首、猴首、猪首4尊兽首原件,与鼠首、兔首复制件及马首仿制件在制作工艺、金属光泽感、造型细节上都有肉眼可见的差异。“鼠首、兔首复制件是采用与原件几乎相同的工艺、材料去复制的,但复制件的呈现效果远不如原件,足见当时的制作工艺之高超。”詹春晖补充说。

虎首 漳州融媒记者 严洁 摄

文物不言 自有春秋

开展当天,不少观众早早赶来排队,只为能尽早一睹国宝真容。兽首厅最受青睐,7个展柜周围被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包围,大家纷纷举起手机、相机,记录下国宝的各个细节。而兽首那曾见证烧杀抢掠、颠沛流离的眼眸,正穿过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以跨越世纪的凝望,与慕名而来的观众展开一场无声的对话。

“没想到能在家门口近距离欣赏到如此多重量级的国宝。”带孩子前来观展的漳州市民张骁锋激动地告诉记者,在赞叹兽首精妙绝伦的工艺之余,原件兽首身上破损的痕迹让他倍感惋惜,“我看到,虎首仅存单根胡须,猴首的脸颊和猪首的后脑处有凹陷,4尊原件兽首均有多处剐蹭。这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何为‘文运同国运相牵’,也更懂得如今国家强盛的意义所在。”

在兽首展柜对面,市博物馆还开辟出一块观众观影区,放映圆明园历史动画视频。“考虑到兽首厅的受欢迎程度,观影区可以作为观众缓冲区。更重要的是,结合视频内容与展板背景内容,我们希望为观展游客尽量还原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沉寂。”市博物馆陈列研究部主任徐翌昕表示。在观影区观影的福州游客高欣看得格外认真,她告诉记者:“我们从小就学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当我亲眼看到这些兽首,详细了解它们坎坷的回归之路,我一方面欣慰于祖国今天的强大,另一方面,我也真心希望其余流失海外的文物能早日回家。”

高欣的话亦是许多观展游客的心声。在展览尾声处,市博物馆设置了以圆明园十二兽首为背景的打卡墙。开展当日,短短一上午,打卡墙上已写满了观展游客的祝福与签名:“愿祖国繁荣昌盛”“我愿流失的国宝能早日回归”“我们有自信,更有实力带你们回家!”……

“本次特展命名为‘国宝归来’,我认为‘归来’不仅是文物物理意义的回归,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回归,是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彰显。”漳州市博物馆馆长李海梅表示,“我们期待游客参观完这个展览后,可以始终铭记历史,走向更自信的未来。”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正如特展结语所言:“国运蒙劫,文物飘零;国宝归来,盛世重光。”如今,透过国宝的漫漫归家路,我们既能窥见“虽难不辍”的决心、文化寻根的坚守,也凝聚起了重新出发、勇毅前行的勇气与力量。

 

 

(漳州融媒记者 王怡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