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全省发现面积最大、符号最多的史前摩崖岩刻;罕见的明代庙宇毛石墙基……
我市文化遗迹又增新发现——截至8月底,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有975处新发现,总量暂居全省第二。
2023年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对于山水相拥、文脉悠长的三明而言,“四普”工作是全面摸清家底、科学规划保护、激活文化遗产时代价值的重要契机。
根据国家、省政府关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部署要求,我市高位统筹、上下联动、持续推进,有力有序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显著,为后续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提供坚实依据。
谋定而动
“四普”工作高位推进
闽人之源、闽学之源、闽师之源、闽江之源、客家祖地……三明文化底蕴深厚,广布造型独特的建筑,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延续着历史文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距今已有17年,文物存在状况早已变化,再次开展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迫在眉睫。
去年初,我市发布《认真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成立三明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双组长。
这次,“普”的范围多大?查的对象是哪些?
“凡是地上、地下、水下的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类等6个类别的不可移动文物,还有1949年后体现时代风格的重要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工业遗产、中华老字号等内容都在其中。”
号角催征,击鼓鸣笛,全市上下联动,为实地调查开路。
一方面,面对“四普”新内容和新挑战,我市主办和承办多次培训班,邀请省文物专家、高校文物学者就文物建筑等基础知识,文物普查信息采集及数据处理审核等内容进行授课和现场指导。心中有数,行动有方,一次次干货满满的课堂让“四普”有了明确方向和准则。
另一方面,保护文物是与时间赛跑,绝不允许资金不足的问题拖慢“进度条”。相关部门克服困难,争取到2025年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2511.7万元,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资金1505万元,省级文物保护资金380万元,文物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项目补助资金626.7万元。目前,市县两级政府已投入730万元,为普查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科技赋能
文物普查精准度再提升
文物普查功在当代,利于千秋。根据“应普尽普、应保尽保”工作原则,“四普”竭力找寻和保护分布于人迹罕至之地的历史遗存。
科技手段赋能,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卫星定位等数字化手段与创新工作模式相结合,让高科技成为“四普”标配和队员傍身技。
泰宁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叶仁智是县文物普查队的“教科书”和“活地图”。经历了“二普”“三普”的他,文物嗅觉灵敏。谈及“四普”和前两次最大的不同,他坦言“传统考古手段与新技术融合,现代科技装备让数据精度显著提升”。
老叶有一双被同事奉为“标尺”的眼睛。“‘二普’时,我们简单用文字记录文物情况,对判断文物类型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到了‘三普’,就要绘出文物的区位图平面图,大致表示遗存周围的人文环境。”
时代在进步,老叶也在学习。去年的实地考察中,他背着相机翻山越岭,为散落在广袤大地的不可移动文物记录下珍贵的样子。
“四普”要求确定遗址、文物边界,依托科技手段,不仅校准了之前模糊的经纬度坐标,还能通过CAD等制图软件画出更加符合文物实情的图纸,准确把握年代特征,最后再将这些盘清的家底信息录入到国家文物系统中。
队员王晓苏对现代科技产品本就玩转自如,在他手上,之前用来安全巡查的无人机,发挥了大作用!
野外,王晓苏操控着无人机向着目标飞去,那头是深山或是崖壁,这双“千里眼”的实时画面传送和高清细节显示,让队员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靠近未知地带。
当然,科技与人力相辅相成才是最优解。王晓苏说,有些遗存隐藏在桥洞或者狭窄地带,要关闭无人机防撞功能使其无法避障才能进入。山多草杂的环境会对无人机信号产生影响,于是他养成了习惯,每到一处,先“巡航”查看周围环境,也正是这个习惯,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十几处不在清单内的古建筑,就这样重见天日。
队员黄欢负责操作北斗定位仪智能采集终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他有近10年野外工作经历,同时承担文物测绘任务,力求文物测绘与外业工作同步推进。这项工作得“耐得住寂寞”,黄欢笑称,他常常花费4-5个小时才能完成一处文物的绘制工作,精雕细琢出令人满意的“艺术品”。
成果丰硕
文物遗产揭开神秘面纱
市文保中心主任余生富介绍,“四普”工作包括复查和新发现,去年底已完成对“三普”成果总量4729处的复查工作,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了975处新发现,总量暂居全省第二。
随着我市“四普”工作的推进,群众文保意识增强,新发现的文物线索不断增多。
明溪县文物普查队人员陈冬永、李登峰等在瀚仙镇洋龙村走访时,与当地百姓沟通闲聊,得知魁头山中石头上有大量“太阳、月亮、星星”类的东西。去年底,普查队在当地金峰寺砂岩峭壁上意外发现刻画大片神秘符号的遗迹。
今年初,市文保中心和县调查队人员前往勘察岩刻,发现岩刻处于山腰一块相对平整的大砂岩石上,岩石整体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大部分刻痕清晰可辨。
调查队清扫泥块,拔除杂草,对凿刻符文填充粉末增强印记。经辨认统计,岩刻总面积约26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全省发现的面积最大、符号最多的史前摩崖岩刻。
现场还发现相对晚期的汉字和符号,推断摩崖岩刻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之间,距今4000年至3500年。
在尤溪县,浮洋腾云祖殿遗迹让县博物馆馆长黄颖印象深刻。这处发现也源自村民提供的线索。
一天,博物馆工作人员接到群众来电,称洋中镇和浮洋村村干部发现一处文物。文普队员到达现场后发现,殿墙四周为明代保存较为完整的毛石墙基,左右两侧殿墙上还嵌入壁梯石阶,较为罕见。
明溪县瀚仙镇洋龙村发现史前岩刻遗址
黄颖表示,毛石墙基作为腾云祖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火分隔的实用功能,见证明代地方宗教信仰的兴盛、民间建筑技艺的发展以及区域文化交流的历程,为研究尤溪地区明代庙宇建筑及民间信仰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成果图片展惊艳亮相,选取了文物普查复查和新发现文物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新石器时代遗址到革命文物,勾连起三明历史发展的时光片段。
明溪县瀚仙镇洋龙村发现史前岩刻遗址
新老携手
绿水青山但使愿无违
去年5月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全市18支队伍近200名普查员心怀对文物的赤诚热爱,奔赴三明大地的每个角落。
余生富参加过“三普”,那时的艰苦,他至今难忘。
一次在明溪县圣水岩的实地调查,他们8时入村,12时登顶,13时30分下山,19时才回到村里。当时设备条件有限,常常一天只能考察一个点位,回来还要挑灯夜战整理资料。
“四普”,依然要翻山越岭。不少经历黄颖依旧历历在目。汤川乡胡厝村古墓年代久远,山上树林繁茂,山路早已被掩埋,大队人马耗费近一个半小时才找到。去年11月中旬,在中仙镇善邻村古银杏林山上寻找摩崖石刻,下午5时天色已晚,为了按时间节点完成普查工作,大家冒着风险,摸黑打灯坚持完成工作。
调查也有遗憾。
“‘三普’确认的300多处文物点,已有7处灭失,令人心痛。”在实地调查时,叶仁智眼泛泪光地告诉队员,曾经的情景如今却因各种自然力量不复存在。
让更多文物得到保护、再现光辉,我市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重视“传帮带”。
尤溪县博物馆发挥“青”“黄”力量,组建精锐普查队伍,由参加过“三普”调查的老馆长梁文斌及其他3-4名队员组成。老馆长身体力行倾囊相授,队员们镰刀开路、干粮随行、向前辈取经。“参加过‘三普’的我,理应发挥余热。”梁文斌坦言,在实地调查中,他也向年轻队员学到了新技术。他和大家制定编写的普查样例被省、市认定,成为多地文物登记的填报标准。本次尤溪县共新发现文物点222处,新发现文物总数为全省最多。
尤溪县洋中镇浮洋村腾云祖殿保存明代毛石墙基
泰宁县博物馆的李小梦去年才入编,但她科班出身,对古建筑考古如鱼得水。在前辈带领下,去年她参与到大龙乡饶山行政村大家自然村饶山万恩石亭和天乙峰塔的实地调查。来回行走8小时,手脚并用翻越3座山,这位“新人”有了更多收获。
泰宁县博物馆副馆长陈博则最喜欢与队员开车发现窗外的“意外”。据统计,该县168处新发现文物线索中,40多处都是开车路上的“礼物”。
泰宁县饶山万恩石亭
踏遍群山,不言辛劳,正是日拱一卒的坚守,业精于勤的沉淀,让三明的无数文化遗珠随着“四普”云开见日。
(三明日报 陈 渴 熊明欢 陈 曦 吴振湖)
(图片由市文保中心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