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探寻文明印迹 创新博物馆教育共享模式
来源:国家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5-08-26 16:28

河北山河形胜,文明渊薮。河北博物院作为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拥有21万件套丰富的文物馆藏。依托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活化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河北博物院积极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策划推出“河博学堂”“河博工坊”“河博剧场”“河博美育”“传统文化惠万民”等十多个系列的品牌教育项目,近年来平均每年开展各类教育活动450余场,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灿烂的河北文化遗产、文明瑰宝代代传承。

 

深入凝练,打造通史类博物馆课程

“长信宫灯、金缕玉衣这些明星文物,它们曾经串联着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文脉?”“希望能有系列化的课程,让我们普通观众更完整地了解河北的历史。”“希望博物馆的项目能关注到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在针对各类教育活动开展的观众意见反馈调查表上,很多观众对博物馆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提出了明确需求。

“观众有系统了解地域历史文化的需求,博物馆就要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思考与遴选,河北博物院决定开发一套面向全龄段,讲述河北地域历史的通史性教育材料,再通过分众化的学习方式实施,同时结合多渠道的宣传推广,强化文化普及,扩大文化传播。”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刘卫华介绍道。

经过将近两年的策划与筹备,2024年,“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教育项目“上线”,将河北地域历史根据时间顺序分成12个大的阶段,以200万年的时空跨度构建完整认知体系,以“时间纵轴+空间横轴”的立体坐标系,以文物为核心,采用“文物实证→史实重构→人文价值提炼”的文物创新阐释模式,串联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科研成果,以全新的角度去讲述历史。据了解,“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包含文本教学材料、数字化教学材料等内容,既能以线下教育活动、主题研学的方式开展,也能以视频教学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云”传播。

项目文本教材

 

需求导向,实施分众化教育

在曲阳燕南学校,来自三年级的近百名同学们在“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课堂上与教育人员开心互动,“老师,我在书上见过长信宫灯,为什么说它是环保灯啊?”在工作人员贾叶青的指导下,孩子们通过动手体验,了解了铜灯的基本构造,高深的环保科学设计原理也变得通俗易懂。“原来长信宫灯里面是空的呀!”“烟尘受热,通过宫女的袖子进入灯的里面,这样就不会污染空气了,古代的人们好聪明呀!”贾叶青介绍说,“三年级的小学生,相较于单纯的知识灌输,互动体验更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在曲阳燕南学校,孩子们和教育人员开心互动

中小学生是博物馆教育项目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面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群体,“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进行了分众化的设计与调整。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群体为受众的系列课程针对小朋友们易于被精美外观所吸引的特性,通过造型精美的文物,引导孩子们观察组装文物仿制品,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思考,再适时地进行历史知识讲解,让孩子们以文物为出发点,直观感受古人的智慧以及中华文明的悠久。在初高中校园里开展的课程则结合校内历史学科学习内容,侧重于用代表性文物去印证、丰富课本中介绍的相关历史知识,让博物馆教育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让文物资源成为学校历史教学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知识链接”。

2024年,河北博物院依托馆外流动服务项目“传统文化惠万民”,将“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课程送进石家庄上京小学、石家庄谈固小学、石家庄四十六中学、保定曲阳燕南学校、邢台临城中学等中小学校园,全年开展进校园公益课程30余次,服务学生1500余人。

针对老年观众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积累,对文物兴趣更为浓厚的特点,面向银龄群体开展的系列课程增加了文物讲解赏析的比重,弱化了普及性历史知识的介绍,使其更符合银龄群体的喜好与需求。课程形式也以互动交流为主,知识分享为辅,以参与公众为主导,增强探究自主性与参与体验感。河北博物院连续推出面向银龄群体的完整课程,很多老年朋友在课程完结后依然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课程很好,大家可以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历史,让我们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

为银龄群体开展主题课程

 

多方联动,强化资源串联共享

“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选择串联历史的代表性文物时,并非局限于河北博物院院藏及展出藏品,而是以河北全省为范围进行遴选。项目课程内容纵跨200万年的历史,横跨河北省全域,对河北全省各地方博物馆以及文博单位具有普遍适用性。

河北博物院还发挥省级龙头馆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与地方各类文博机构的合作共建,现已与张家口博物馆、蔚县博物馆、宣化博物馆、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20余家省内中小型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方联动的资源共享机制,推进“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项目成果的普惠共享。河北省内合作单位之间可根据“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项目基础性框架内容,发挥自身文物资源优势,建立双方或多方联动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开展不同主题的联合教育活动。

此外,顺应当前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趋势,河北博物院还与合作共建单位积极策划推出主题研学路线,探索开拓“博物馆参观+实地研学+文化旅游”文旅融合的实施模式,带动河北省内研学旅游事业的发展。项目与临城邢窑遗址博物馆联动,结合项目中“隋唐盛世 河北三镇”课程内容,为临城第三中学的学生开展了多期“探秘唐代名窑——邢窑”主题研学活动;结合项目中“争锋地带 交融前沿”课程内容与曲阳定窑遗址、北岳庙博物馆合作,开展成人主题研学活动,收获了参与公众的广泛好评。参加活动的张艳君女士表示:“实地研学获得的知识比书本和课堂更加直观。主题研学带我们走进考古遗址现场,听专家讲解介绍,真是受益匪浅。”

 

京津冀协作,深化教育资源的联合互动

京津冀地区地缘相接,文化一脉,在古代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联系,若想完整、全面地讲好河北故事,就要将河北与京津地区的历史关系梳理清楚,基于此,河北博物院积极努力推动教育资源的三地共享,以“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项目成果为基础,联动京津冀博物馆学(协)会,串联三地文博单位,遴选三地优质文物资源,开展“溯源文化 探寻历史”京津冀博物馆联合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拓宽项目资源共享空间,河北博物院还以科技赋能文物资源转化,利用研发的数字化教学材料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教育课程,联动京津冀三地文博单位整合优质课程资源,进一步筹建课程资源共享库、教育导师共享库,建设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开发资源共享、师资共享、线上互动等功能,提高项目传播的影响力,进一步实现“文物资源→深度阐释→教育转化→全民共享”。

2024年,以“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为框架基础,通过多方联动的合作共享模式,河北博物院全年开展教育活动总量达到1337场次,比前五年平均量450场多出近900场,各类教育活动共服务公众194483人次。

近日,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河北博物院以“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为核心依托,申报的“探寻文明印迹 创新博物馆教育共享模式”项目,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入围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是河北博物院创新博物馆教育共享模式收获的阶段性成果。”河北博物院院长熊慧彪说。“今后,河北博物院还将进一步联动京津冀文博单位,搭建更为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开展更多形式的主题活动,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实现更为广泛的文物、教育资源共享,为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努力。”

 

 

(张燕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