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琮:为闽越国史搭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地基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8-26 16:09

杨琮

关于闽越国,《史记》和《汉书》里的描述仅1000余字,因而史学家对闽越国的溯源和还原工作向来艰辛。值得庆幸的是,历史的画卷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藏于考古现场的各个角落。《闽越国史》的作者杨琮,从事福建地区秦汉考古尤其是闽越国遗址考古和研究工作40余年,通过查找出土文物中的“蛛丝马迹”,结合文献进行考证,为读者揭开了闽越国的神秘面纱。

杨琮,原籍江苏无锡,1955年生于陕西西安,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历任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福建博物院院长等职。现为闽江学院闽都学者、讲座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99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2007年被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福建省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学科带头人。先后撰写发表考古报告、论文百余篇。专著有《闽越国文化》《美术考古论集》等;主编有《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发掘报告1980—1996》《中国出土瓷器全集:福建卷》《越魂闽魄》《21世纪初福建基建考古重要发现》等。

在访谈期间,杨琮将其研究闽越国史的历程向记者娓娓道来,一字一句的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风吹雨淋和苦思冥想啊!面对众多出土文物和未经证实的历史文献,他为还原闽越国史的全貌下了一番苦功。

与中原王朝相比,闽越国虽处于边缘地带,但其在商周时代受到青铜文明的影响,在秦汉时期受到铁器文明的辐射,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动能。借由对出土文物经年累月的考察,杨琮多次带领考古队深入考古现场,发掘出闽越国受中原王朝影响而在短时间内发展出了较高文明形态的力证。各种出土文物显示闽越国在政治制度、城邑和宫室建设、建筑材料、文字等方面都与中原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在考古过程中一点点地剖开土层那样,杨琮对闽越国历史文化的梳理和还原也同样精细。他强调,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因此,他不轻信任何一种论断,只通过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来推断出令人信服的历史事实。在《闽越国史》中,针对一种名为“乾官”的戳印,杨琮首先辩驳了“乾官”可读作“千官”、与“斡官”通的论调,又通过研究《说文》《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书·郊祀志》中的记载,证明“乾”代表九五爻卦中“天”的意思及天旱之干的意思,最后通过查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与《周礼》,猜测周代六卿之首即天官冢宰与“乾官”有关,或“乾官”为相类似的官职名。只不过,杨琮还是保留了“乾官”为闽越自创之职官名的可能。类似的印证过程在《闽越国史》中比比皆是,均体现了杨琮治学的细致和严谨。

“为建构闽越国的百年历史,光靠《史记》和《汉书》所记载的1000余字是远远不够的,闽越国的物质文化生活其实很丰富,但是,除《史记》《汉书》之外,多数文献资料又未经证实,所以我只能用考古资料来建构这段历史。”杨琮坦言,把考古资料演化成一部史书,确实相当不易。因此,他一反传统,建构了一个历史书写的新体例:根据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建构出足以反映闽越王国方方面面的物质文化史实,与之相应的闽越王国的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均已融入各个章节之中。正如他所言,这样的书写也就给闽越国史搭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地基,后学可以不断给它添砖加瓦,使它日渐完善。

 

 

(福建日报记者 陈黎慰 实习生 刘文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