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8.16-8.22)
来源:国家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5-08-25 15:23

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洛阳举行

8月19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河南省文物局、洛阳市人民政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承办的“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洛阳开幕。论坛期间,与会国内外专家和青年学者聚焦石窟寺保护、传承与价值传播,围绕“石窟寺保护理念与实践创新”“石窟寺考古研究与价值深度阐释”“石窟寺保护管理体系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等议题,分享石窟寺保护前沿实践与理论成果,共同探索石窟寺保护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路径。

 

北京

《北京市文物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5—2035年)》印发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印发《北京市文物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5—2035年)》。《规划》提出,到2035年,显著提升文物研究阐释与智慧化展示水平。通过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赋能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强化馆藏文物科技保护,深化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博物馆智能安防和文物库房智能管控中的应用。利用VR、AR、文物知识图谱、超高清视听等技术,创新博物馆展览形式、文物活化模式,增强博物馆的科技感、现代感以及公众的体验感。

 

“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京设立

8月2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内地设立的首个“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设立“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香港、澳门特区政府进一步深化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举措,对提升港澳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投身“一国两制”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

海洋博物馆联盟在天津成立

8月18日,中国海洋学会海洋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暨海洋博物馆联盟成立及授牌大会举行,全国首个专注海洋遗产保护与文博领域的专业联合体成立。联盟旨在整合全国海洋遗产与馆藏资源,推动多部门、多行业协同合作,破解保护碎片化、研究分散化难题,将重点构建科研攻坚、资源共享、国际交流三大核心平台,涉及海洋考古、遗产数字化、海洋遗产库建设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等领域。

 

山西

昔阳金代壁画墓发掘资料公布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山西昔阳胡窝路金代壁画墓发掘资料。该墓葬为八边形仿木构砖雕壁画墓,由墓道、墓门、甬道、主室、耳室组成,墓内砖雕、壁画等元素及装饰手法具有典型的宋辽金文化特征。据介绍,该墓约在金代中期或更早,墓主应为经济富足的地主阶层,反映了宋辽金彼此融合、影响的历史,对研究宋辽金文化传承、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

木兰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考古发现公布

8月20日,哈尔滨市木兰县的鸡冠山东北抗日联军密营遗址举行考古发现公布仪式,介绍系统性考古发掘情况。鸡冠山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其东北抗联密营遗址于2015年被发现。此次考古发掘于2024年6月启动,主要针对其中重要区域簸箕掌遗址,发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共布设7个探方,发现遗物3724件,为深入研究东北抗联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上海

中国考古团队将赴埃及孟菲斯地区开展中埃联合考古发掘

近期,上海博物馆通过埃方审批,计划于今年10月前往埃及,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开展埃及古都孟菲斯地区塞赫迈特神庙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孟菲斯是埃及历史上第一个首都,孟菲斯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将追溯古埃及文明第一个大一统时代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合作意味着中国考古队将深度参与埃及最古老核心遗址区的考古工作,上海博物馆还将与埃及国家考古队长期合作,将发掘、展览、博物馆共建结合起来,开启崭新合作模式。

 

河南

龙门石窟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建成投用

日前,龙门石窟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建成投用。该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内设世界遗产监测中心、生物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分析检测室及文物修复室六大功能模块,构建起“检测—分析—评估—修复”一体化的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体系,能够实现对石窟区域环境与文物本体的全天候、精细化监测和数据分析,并通过跨学科协作深入揭示病害发生机理,研发新型保护材料与工艺,显著提升石质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与工作效能。

 

湖南

湖南法院在芷江受降旧址建立司法保护基地

8月1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司法保护基地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揭牌成立。司法保护基地的建立,旨在通过司法手段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文物破坏案件的审理和指导,依法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文物安全;同时积极延伸司法审判职能,发挥司法教育功能和宣传警示作用,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广西

中国及东盟多国文博机构共商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

8月18日,2025面向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论坛在广西柳州开幕。中国及东盟多国文博机构代表围绕“博物馆与城市未来”主题,交流研讨“工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与博物馆深度融合发展”等议题,并就AI、AR/VR等技术在文保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入交流。论坛期间,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与柳州工业博物馆签订《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合作备忘录》,双方将联合开展工业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海南

2025年度三亚市落笔洞遗址联合考古发掘工作启动

日前,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三亚市博物馆启动2025年度三亚市落笔洞遗址联合考古发掘工作,预计第一阶段田野发掘工作将持续至今年10月。落笔洞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南端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曾两次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丰富的古人类化石、石器、骨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等文化遗存。该遗址为海南岛地区史前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变迁、早期人类适应策略与生计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华南地区晚更新世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早期人类迁徙与文化发展脉络提供重要线索。

 

西藏

《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发行 西藏博物馆元素入选

近日,《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发行,1套3枚。其中,第三枚“幸福高原”表现了西藏博物馆、当地民居建筑、拉林铁路高铁列车、拉萨河特大桥和旁多水利枢纽等元素,安居乐业的群众和游客其乐融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环形植物寓意西藏绿化工程的丰硕成果,展现出西藏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加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美好场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