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鲤城菜巷:千年风华与市井传说
来源:泉州晚报 发布时间: 2025-05-13 10:34

菜巷示意图(陈慧芬 制图)

菜巷巷景(王柏峰 摄)

巷遇档案

泉州鲤城区菜巷,北起东街,南抵东边巷,因北宋宰相蔡确曾在此修建相国府,故得名“蔡巷”,又因“蔡”与“菜”谐音,民国时期误称为“菜巷”。巷内广灵宫远近闻名,1998年,菜巷更名为“广灵路”,不过门牌依旧沿用“菜巷”。

东街菜巷巷口

 

传说中的蔡家宝藏井

蔡巷位于古代泉州子城四座城门之一的行春门外,除了蔡确的仆射府,附近还有宋代李邴、林景渊、钱熙的府第,可谓名人云集。

蔡确(1037—1093),字持正,北宋泉州府晋江县人,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宋嘉祐四年(1059)进士,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相当于宰相)。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蔡确被贬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只有侍妾琵琶相随,另外还养了一只鹦鹉。每当蔡确呼唤琵琶时,只要敲击小钟,鹦鹉就会叫琵琶的名字。不久,琵琶因瘟疫去世,从此蔡确再没敲过小钟。一天,蔡确误将小钟击响,鹦鹉又呼琵琶名字。蔡确触景生情,赋诗《悼侍儿》,至今令人动容:

鹦鹉声犹在,琵琶事已非。

堪伤江汉水,同去不同归。

菜巷内的蔡确故宅已经不存,但泉州文史学者杨清江的《泉州东街访古散记》中,记载着蔡宅内一口宝井的传说。这口井的井壁西北面有一座拱门,装饰精细,门板钉有虎头门环。距该井五丈另有一小井,井设通风窗。蔡氏后人沿称此井为“宝贝井”,相传井内藏有珍宝,但因迷信无人敢探。至清代,蔡宅转卖给陈氏,宝井尚存。相传陈氏曾见大厅神龛下有一只古鞋,询问之下,才知道蔡确后人曾于明代两次探井取宝。第一次带火把入井,推门进入地下室,但见许多闪闪发光的古董,不过因风大火熄,胆怯逃回,一无所得。数代后又有探井者持火把进入地下室,亦见闪光之物,可是撞见一具尸体,吓得魂飞魄散,惊慌中见地下有双鞋,顺手抓一只逃出,将鞋置于神龛下,作为取宝之鉴戒。从此再无人敢探井取宝。后来井盖塌落,仅存洼地,小井也难找了。

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老师魏怀阳回忆,蔡家有一口井在原泉州三中(现已并入泉州五中)的菜巷大门内,他读三中时曾与同学从井口下去,下面连着防空洞,可通往释雅山泉州农校和泉州一中,他与同学顺着地道一直走到一中大门口的榕树洞出来,不过没有看到财宝,这口井在1986年左右被填。

 

陈造成故居:“抢米斗争”的红色印记

菜巷14号是陈造成故居,房屋翻新后,故居铭牌如今挂在24号门前,14号门前的榕树下,刻有“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所在地”的石碑,已被榕根包裹。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所在地(王柏峰 摄)

据《泉州抗战史话》记载,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位于陈造成故居的护厝。1938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撤销闽中工委,设立泉州、福清、莆田三个中心县委。泉属各县及同安的党组织,由李刚任书记的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领导。

1938年秋至1940年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在这里开展抗战救亡等革命活动。

进入1940年后,日本侵略军加紧封锁中国东南沿海口岸,泉州地区一些奸商也利用青黄不接之机囤积居奇。为惩戒奸商污吏,赈济民众,中共闽南特委指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发动“反饥饿抢米暴动斗争”。确定以水门巷口的“美耕”米店为打击对象,该店老板系厦门沦陷前贪污5000元后逃到泉州的海关人员。当年4月4日,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动员领导群众100多人包围米店,进行“抢米斗争”。由于“泉州抢米”斗争使一些党员身份暴露,中心县委机关随后转移到江南树兜。

 

万仙妃宫:由泉州状元梁克家始建

菜巷35号万仙妃宫,亦称广灵宫、万婆祠、万氏妈宫,祀万仙妃娘娘(俗称万氏妈),是古城东隅衮绣铺广灵境的境庙。

据万仙妃宫管委会主任苏振声道长介绍,万仙妃宫始建于唐僖宗乾符六年(874),距今逾1100多年,原址在附近的东湖畔,据《闽书》记载:万仙妃生活在东湖上,生前能为百姓治病,唐末黄巢的部队进犯福建,万仙妃显灵,军队逃走,泉州得以保全,刺史王潮奏请朝廷,封其为护国英烈万氏仙妃。据《泉州府志》记载,宋宰相梁克家未出仕时,母亲曾往东湖万仙妃宫祈求儿子仕途坦荡,梁克家功成名就后,母亲准备去还愿,因患眼疾未能成行,管家到万仙妃宫求药后治愈,宋淳熙十三年(1186),梁克家在菜巷建造万仙妃宫。

万仙妃宫管委会副主任叶秀琴道长说,旧万仙妃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1997年在原址上复建,由于近年来白蚁为害,成为危房,如今第一期修复工程已完工。

 

施琅故居:公园内的省级文保单位

菜巷巷尾是释雅山公园西门,从菜巷87号进去,可看到清代福建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1621—1696)故宅。门前有两块石碑,一块是2003年立的泉州市级文保单位碑,一块是2005年立的福建省级文保单位碑。

施琅故宅现存为两进五开间硬山式带双护厝建筑,面积850平方米,是官邸与民居融为一体的砖木建筑,始建于清初,与施琅的东园紧邻。20世纪30年代,园内建有泉州农业学校校舍及试验田,1998年农校外迁后,释雅山公园恢复为城市公园。

施琅故宅门前石碑

 

 

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王了 文/图(除署名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