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场会召开
4月15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场会在山西长治召开。会议强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进入实地调查攻坚收尾阶段,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要坚持应保尽保,加强协同联动,落实有关要求,对重点区域、重点类型逐一查漏补缺。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要压实责任,全面推进、按时完成消失文物核准确认。各地要完善新发现文物预保护机制,确保文物安全。要结合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等难点问题,积极探索争取保护资金、用地等政策供给。
全国博物馆馆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培训班举办
4月14日,由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全国博物馆馆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培训班开班。培训班强调,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任务,立足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加强考古和研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研究提供支撑。要加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体系表达。要全面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传播共享,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要通过文物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部门联合推介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
4月18日,在山东泰安举办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场活动上,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推介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2024年度特别推荐案例为“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共31条,“行中轴·读中国”“进京赶考之路”“江南水乡·斗米尺布”“廊桥化境”“瓷上中国”“斯文在兹”、南粤古驿道、“蜀道金牛”“大汉紫道”“我要去延安”文物主题游径为十佳案例。
北京
17处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场地公布
日前,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首场活动——“对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天坛公园神乐署启动。17处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场地公布,分别为位于东城区的太庙、天坛、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隆福寺文创园、钟鼓楼、颜料会馆、地坛、景山街道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位于西城区的先农坛庆成宫、湖广会馆、报国寺、海清苑、宣南文化博物馆、十月文学院佑圣寺、正乙祠、沈家本故居。会客厅场地以文化保护腾退空间为主,承载了厚重的古都历史底蕴,助力推进北京老城文化文物空间的活化利用。
山西
横水西周墓地出土17件带铭文青铜器
4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山西运城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发掘资料,该墓出土17件有铭文的铜礼器。横水西周墓地于2004年被盗后发现。此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和绛县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墓地共发掘西周时期墓葬1299座,发现车马坑33座。其中,编号为M3250的墓葬出土的25件青铜礼器中,17件有铭文,作器者有倗姬、太保、南宫姒、盟狈等,还有族氏铭文“五”,特别是“太保”“南宫”为王朝显贵,或为一代倗伯,这些出土器物突显出倗国在此时已具有较强实力。
辽宁
辽宁考古博物馆开馆试运行
近日,辽宁考古博物馆开始试运行,这是东北地区首个考古博物馆,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设并主办,目前采取预约制向研学团队开放。开放的三个展厅为“源·远——红山文化考古最新成果展”“东方既白——我们是生生不息的红山人展”“关山·与共——辽宁长城文化展”,系统展示红山文化考古研究成果。辽宁考古博物馆还运用了全息投影、数字体验等技术,将考古工地的临时展厅“搬迁”入馆,让展柜文物“带土”出展。
江苏
南京大报恩寺启动全球文物征集
4月18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起以“共享文明记忆”为主题的全球行动,希望让散落的文明碎片重归故土,让消失的遗产重获生命、拥有未来。此次征集范围包括古代文物(大报恩寺及古长干寺的佛教造像、工艺珍品、书画钱币等)、境外文物(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及体现大报恩寺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实证)、近现代与当代文物资料(与大报恩寺及长干里地区相关的影像文献资料及艺术作品),以及数字化藏品(文物与建筑高清图片、数字建模、音视频资料等)。
海南
《海南省文物保护条例》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4月15日,“海南自贸港政策解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五场)——《海南省文物保护条例》专场举行。《海南省文物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28条,衔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突出海南省特色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条例》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对相关职能部门在文物保护统筹规划、监督管理、普查登记、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工作职责作出规定,并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推动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四川
四川石窟寺“1+4”保护研究框架协议签订
近日,巴中石窟保护利用项目专家论证会召开。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安岳石窟研究院、广元石窟研究所、巴中石窟研究中心四方共同签订了《四川石窟寺“1+4”保护研究框架协议》。该协议的签订,意味着五方将协同开展石窟寺保护研究工作,构建高效协作的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体系,持续推动将四川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石窟寺保护研究高地。通过五方深度合作,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甘肃
甘肃嘉峪关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进行时
《甘肃嘉峪关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近日公布实施,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召开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全面系统保护、价值挖掘阐释、遗产活化利用、体制机制改革等5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下一步,甘肃嘉峪关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嘉峪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抓好文物保护提质、研究阐释突破、活化利用创新、安全守护夯基,把长城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