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4.5-4.11)
来源:国家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5-04-14 17:18

北京

北京公众考古季启动

4月10日,以“感悟考古 寻迹北京”为主题的2025北京公众考古季正式启动。北京市文物局发布了考古研学、体验考古、考古展览、考古讲座、考古进校园5大板块共计26项贯穿全年的活动,如在琉璃河遗址、路县故城遗址等地的考古研学活动,在明十三陵的“考古第一课”,在箭扣长城的“考古修缮体验探访”等活动。北京市各区专题博物馆、高校博物馆还将整合文物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本届公众考古季将充分挖掘三地文化资源,打造京津冀考古研学线路和跨省合作平台,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

 

北京鲁迅博物馆重新开放

日前,提升改造后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重新开放。鲁迅于1923年秋购入这处宅邸并于次年改建完成入住,在此生活了两年多。他在这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篇章。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内有鲁迅旧居及鲁迅陈列展览。全新打造的观景区域——“鲁迅文学花园”将在4月下旬与观众见面。

 

上海

上海玉器研究鉴定实验室成立

近日,上海玉器研究鉴定实验室在上海大学揭牌成立,旨在以科技之力解码玉石中的文明,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传承的使命。未来,实验室将聚焦玉器材质溯源、工艺技术分析、考古文化阐释等方向,推动光谱分析等现代科技与眼学研究深度融合,联通校内高水平科研平台,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培育青年人才,孵化创新成果,携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学者,致力于打造玉器研究的学术高地,成为玉器研究领域的重要平台。

 

江苏

《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获批

日前,《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并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条例》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方面,进一步完善旧城改建、土地开发中“考古前置”的规定。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方面,《条例》提出加强两汉文化、彭祖文化等徐州特色文化的传承、研究;制定产业引导扶持政策,调整优化历史文化街区、名镇等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区域的业态布局;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加强古墓葬、古遗址保护利用等。

 

福建

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揭牌

4月9日,位于福建平潭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揭牌成立,这也是中国考古博物馆首个分馆。目前,该分馆以“源”“流”“彩”为主线,设置3个展厅对公众开放,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历史文化。平潭地处福建沿海中部,在这里发现的壳丘头遗址群,曾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年来的相关考古成果,建立起我国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3000年考古学文化序列。

 

江西

《景德镇市瓷业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获批

日前,《景德镇市瓷业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江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制订旨在加强景德镇市瓷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维护瓷业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条例》指出,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应当将瓷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瓷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山东

大汶口遗址博物馆焕新开馆

近日,完成升级改造的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位于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内,系统展示了大汶口文化的发掘成果及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本次改造新增70余件珍贵出土文物。焕新开放的博物馆通过科技赋能,在展陈设计中融入了大量互动元素,如文物智能交互展柜、MR混合现实眼镜、智能导览机器人“小汶”,让史前文明“活”起来,为观众带来穿越时空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西藏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长会召开

近日,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长会议召开。会议指出,2024年全区文物安全防范水平稳中有进,保护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文物资源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会议强调,全区各级文物部门要始终遵循文物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以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各环节各领域工作。

 

西藏考古新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4月9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2024年度西藏考古工作汇报会上,公布了2021年至2024年期间西藏考古工作成果。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项目玛不错遗址、拉颇遗址的考古发现,展现了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区域史前人群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有力证据。玛不错遗址年代跨度距今4800年至2000年,这是目前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

 

陕西

兵马俑1号坑微生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日前透露:兵马俑1号坑微生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发现,兵马俑1号坑展厅发掘区土壤中存在大量嗜碱贪铜菌。该菌能够代谢铜,对铜质文物造成潜在危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过实验室气体挥发性抑菌实验,发现大蒜素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抑菌剂,防止土遗址受到病害微生物的侵害。该研究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完成。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微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

 

新疆

雅尔湖石窟、胜金口石窟首次对外开放

4月5日,新疆吐鲁番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雅尔湖石窟、胜金口石窟首次对外开放。雅尔湖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北凉时期,沿用至宋元时期,现存洞窟22个,此次主要对外开放的是4号窟和7号窟。窟内遗存精美壁画和汉文、回鹘文、粟特文等多种文字题记,是研究丝路北道佛教传播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遗存。胜金口石窟建于唐西州时期,主要由南寺院、生活居址及北寺院构成,现存洞窟13座,本次对外开放的是南寺院3号窟,北寺院5号窟、6号窟和7号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