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翔安澳头:海丝古渡 踏浪新生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2-14 11:09

风从海上来,港通天下兴。

翔安澳头古渡码头,始建于宋,盛于明清,是古代帆船队走南闯北进行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经古渡口。明清时期,澳头村以商号组建的木帆船船队船只最多时达46艘。“北船”抵我国北方天津、烟台、锦州等港口,“南船”达安南(即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

道光元年(1821年),翔风里澳头社驶出的第一艘发自中国的木帆船,穿越茫茫南中国海,直抵新加坡,开启了一段海丝远航的传奇佳话。此后,澳头人陆续出洋开荒拓土,这里也成为较早的侨乡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澳头人遍布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达数万人,据传仅新加坡、马来西亚就有1.3万多人。

如今,距离澳头古渡不远处的厦门港翔安港区,世界第十三大港的新增主力港区——海翔码头正接过历史重任,并作为对台“三通”航运、经贸合作及交流的重要口岸,续写海丝古渡的新辉煌。

澳头古港边崛起的海翔码头 洪晨 摄

 

海滨邹鲁人杰地灵

澳头位于翔安区金海街道东南沿海突出地,襟山带海,与金门、厦门两岛隔海相望。村庄形状犹似爬入海中之鳌(大龟),亦称“鳌头”。

航拍澳头社区。 魏克丰 摄

因地势险要,且江宽水深,兼有渡口、吊桥,澳头自古为战时兵家必争之地。地方史丛书《澳头今昔》曾用“东南沿海称吾乡,风光壮丽著闽疆”来表达古澳头的地位。

澳头村人杰地灵。据文献记载,明代有蒋孟育,为万历科进士,补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蒋芳镛,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会魁后历任湖广按察使副使加兵部尚书衔;清代,苏廷玉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署四川总督。现代则诞生了爱国华侨蒋骥甫等人。

“这是一座海滨邹鲁与海洋文化相融的濒海渔村,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涌现的乡贤名宦众多,他们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增光梓里,诚如乡人苏廷玉为民族英雄陈化成所撰神道碑所言:吾乡山川磊落之气,代多伟人!”厦门著名文史专家颜立水在为澳头地方志书撰写的序里写道。

尤其是著名的清廉爱国大员苏廷玉,鸦片战争时期曾出资在福州五虎门练武勇,抗御外侮,并捐资筑土堡于泉州海口。如今在澳头海滨两块巨石上还保留着苏廷玉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书写的“鳌石”和“超旷”两处摩崖石刻,字体苍劲有力。

据《澳头今昔》记载,苏廷玉与民族英雄林则徐是好友,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遭谗言被流放伊犁,悲愤中曾致信苏廷玉说:“自顾泾泾之怀,愤时激辄思出山,迨静中细思,即出亦无所益。”

苏廷玉与抗英名将陈化成也是好友。1841年5月,陈化成受命于民族危难之际,调任江南提督。他在给同乡挚友苏廷玉的信中写道:“英夷到处猖獗,已破虎门、厦门、定海,势必窥伺吴淞,某海上攻战四十余年,风涛素习,严兵戒备,如夷来,必能破之,以张军威。设事机不测,亦必以死继之!”陈化成为国牺牲,苏廷玉撰诗文哀悼:“公死不死,公如生时热血满腔英灵千古,国事孔殷忠魂来补。”

走进澳头苏廷玉的“进士第”,坐南朝北,门口有一大鱼池,池边有一棵百年大榕树。整座建筑群占地约6亩,主屋为三进双护古大厝,门口有一砖埕,埕的两边各竖着旗杆石,大门口两边有一对石狮守护,整座进士第形成一大组古建筑群,房间有30多间,彰显着宅子主人昔日的辉煌。

海滨邹鲁、人杰地灵的澳头,因袭宽博、富饶、深邃的海洋文明气质,也练就了澳头人勇于开拓、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性格,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绘就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澳头新貌 施辰静 摄

 

开启下南洋新浪潮

厦门凭海而立,因海而兴,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节点。2000多年前,闽越人从这里劈波斩浪、走向海洋,拉开了海上交通的序幕,也打开了闽派海洋文明的序章。此后,这条绵延千年、横跨万里的海上丝绸航线,逐步成为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船是开拓海洋的重要载体,而福船作为中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令人瞩目的运载工具。明末清初以后,澳头人逐渐发展起了走南闯北的“福船”南北船队,澳头也由此成为发展世界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古渡口。

据厦门著名文史专家、同安区文化局原局长颜立水先生介绍,清代航运发达,由澳头启碇的四五百吨大帆船南至台湾、广东,北至浙江、天津、秦皇岛等地,运去本邑生产的茶叶、陶瓷、红糖、纸张等土特产。1821年2月15日,由澳头社出发的大帆船经厦门港直至新加坡,这是中国第一艘直达新加坡的大帆船。

华侨华人下南洋,是一部悲苦交织、艰难曲折的奋斗史、血泪史。著名的归侨历史学者林芳声在其所著的《新加坡》一书中写道:“这一来,同安乡亲携亲带友、直接从中国移民就开始了,在随后的数十年中,华人成群结队到新加坡谋生。”

道光元年(1821年),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翔风里澳头村驶出的这艘大帆船,穿越茫茫的南中国海,抵达新加坡港,也就此开启了闽南人下南洋新浪潮。

随着澳头人陆续出洋开荒拓土,他们在南洋侨居地与土著一起,披荆斩棘、披星戴月,勤劳俭朴地打工、办企业。他们或挣钱寄回家乡,接济眷属;或回乡省亲,回家娶亲;或落叶归根,整建家园,兴办公益事业;或搬迁海外定居。

频繁的往来,让澳头村成了闽南较早的著名侨乡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澳头人遍布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达数万人。

因此,澳头诞生了不少近代的著名侨业企业家。比如,1877年,蒋骥甫南渡新加坡树胶经营业;1878年,苏炳普抵越南谋生;1923年,苏根柱南渡新加坡,后在暹罗建立一家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糖厂,生产白糖;蒋乌弥在新加坡从事驳船业,于1946—1948年、1957—1962年两度任驳船业会长。这些企业家在发家致富后,都为侨居地及家乡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造船、航运的村落,下南洋谋生的澳头人与海的守护神妈祖林默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至今在澳头村南滨海,还有一座供奉妈祖的广应宫,俗称“澳头妈祖宫”。

澳头南北船木帆船队下南洋,推动妈祖文化在海外传播。据原澳头籍华侨、原新加坡同安会馆秘书蒋才锐在《澳头社与新加坡两地的妈祖宫》书中写道:“同安县新店乡澳头社东南海滨的广应宫(即妈祖宫),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约有400多年之悠久历史。”新加坡福建会馆在直落亚逸街(以前是接近海滨)兴建之妈祖宫,建筑材料也是同安澳头社用大帆船运来的。

 

“南北走船”书写传奇

澳头古码头,既称“吊桥”,又称“古渡口”,它位于澳头社区海墘里的海边,是金门岛北面浯江海域与厦门岛东面鳌江海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极为险要,是撷守金厦两岛大陆最突出部的三角地带,抗战时期也是著名的海防前哨。

作为闽南著名的万人古渡,澳头建有各类商铺和古街道,除下南洋渡海贸易南至台湾、广东、越南、新加坡等地,北至浙江、秦皇岛、天津、锦州、烟台等地,货物贸易发达,码头、商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是古同安最繁忙的古口岸之一。这其中,南北船古帆船队上东北、下南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35年的澳头码头(资料图片)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古时的澳头南北船,就是“福船”的一种,是福建沿海所造同一类型的木帆船,在南来北往的海上贸易中,南船北船都留下了颇为传奇的见证和故事。

在厦门市博物馆中有这么一件馆藏——清代的澳头船眼睛。民间传说有多个版本,有较年长的老人回忆是1821年澳头人驾驶木帆船去新加坡那艘船的船眼,另一个说法是澳头人南北船船队中走北船的船眼睛……

据金海街道侨联主席蒋永泰介绍,此梭船眼部构件是用樟木制成的,其高60厘米、宽67厘米,原来保存在澳头蒋金练家中,现作为文物由厦门博物馆征集,并发给《献赠文物证书》一本。

据《澳头今昔》一书中《同安澳头梭船眼部构件》专章介绍:“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澳头蒋家共出船二十五艘,载货到辽宁省西海口(今锦州市)、天津、烟台、锦州府、秦皇岛等地贸易,梭船从澳头港口载上茶叶、纸张、竹器、瓷器、红糖等土特产,而从北方运回南方的有豆饼、豆油、芝麻、大豆、羊巴、鱼干等农副产品。”

澳头船眼睛“龙眼”文物是澳头村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物之一,它见证了澳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的繁荣盛景。

蒋永泰近年来全力搜集整理关于南北船队的故事,集结为《澳头的南北船及其侨史故事》课纲,在厦门的海洋文化公开课上讲授。

据蒋永泰介绍,澳头南北船走北船队一年往返一次,以巨型帆船行驶北洋之天津、辽南、秦皇岛等地,做南北贸易,随南风而上,顺北风而返,一年往返一次。将近入冬,北风起时,船队才从北方南返,运回北方皮革、羊巴、肉干等北方商品。

走北船队在我国北方各港口做生意后,就会回家乡过冬,为了赶在风季时能顺利返航北方各港,特意选择正月十三日作为“妈祖圣诞”(原是三月廿三日)祭典活动,安排京剧表演,在澳头妈祖庙广应宫前大埕上演二到三天。

澳头现遗存文物之一,立于1881年(清代)澳头村上施里的“天旌节孝”石牌坊,距今有144年之久,正是北船当年在北方贸易的实证。

原来,当年的南北船中,澳头上施里公顺和船队在天津发展极为亮眼,至今仍在天津留有后裔子孙,而“天旌节孝”石牌坊则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1996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苏培成先生在一次电视讲话中被同安苏氏芦山堂副董事长苏法科先生看到,为了联络乡情即去信给他,在回信中,苏培成具体讲述了“天旌节孝”石牌坊的史载,并言及他的祖籍是同安澳头人,他本人出生于天津,并具体介绍了他祖辈的情况。从此,揭开了沉睡100多年的“天旌节孝”这一石牌坊的历史。

据介绍,1740年(清乾隆五年)澳头南北船蒋氏船队,早期在开展北方货物运输与贸易过程中,发现了辽宁锦州市西海口是开发港口做商贸的好地方,逐开辟建设西海口码头,建商贸街,岁月更迭,斗转星移,如今,西海口码头早已发展成为当今我国的北方大港——锦州港。

 

古渡新韵再续辉煌

从当年的古驿站、古渡口,到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岛的主要渡口之一,再到20世纪90年代初百吨级的板梁式客货码头投用,古老的渡口,在不同历史年代发挥着不同作用,散发着时代光芒。

如今的澳头古渡口旁,气势恢宏的翔安港区——海翔码头已经强力崛起,古渡新韵,大港联通世界,正续写着属于古渡口的辉煌新篇。

作为厦门港新增主力港区,翔安港区功能定位是以国际大型集装箱干线运输、散杂货运输为主,并作为对台“三通”航运、经贸合作及交流的重要口岸,兼具发展临港工业、港口仓储及现代物流等多功能综合港区,目前建设有海翔码头,拟建海顺码头。

海翔码头目前运营翔安港区6、7、8号三个泊位,2019年3月通过市级口岸开放,3月21日首航,同年9月通过省级口岸开放,对提升厦门港综合竞争力、推动厦门跨岛发展战略、促进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10月,海翔码头新拓展了大嶝对台免税商品(金门高粱酒)进口业务,形成‘金门—翔安’对台经贸新通道互通,实现‘金门货,海翔通’,货物朝发夕至,继续增强并丰富两岸货运业务类型。”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

作为厦门新的对台桥头堡,海翔码头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立足两岸货运业务,持续丰富对台航线经营类型,积极加速拓展对台航运和经贸合作——

2023年4月13日,实现首批冰鲜水产品出口金门,成功开通“海翔码头—金门”水产品出口航线;2024年3月5日,完成对台海运快件出口业务首航;2024年11月,成功开通山东特色农产品(彩椒、南瓜)出口台湾业务;目前该条航线每周二、四固定船舶、固定班次常态化运营。

除了加速两岸融合发展,积极拓展对台业务外,海翔码头在主营的进出口荒石业务方面,表现日渐稳健。

进口荒石业务从2019年至今稳步增长,2024年进口102.42万吨,在厦门关区散装进口荒石市场占有率爬升至第一。

出口方面,凭借厦门关区丰富的石材资源,开通一条“翔安—花莲”的石材出口航线,于去年4月20日完成首航,这些都进一步巩固厦门港作为全球石材贸易市场的行业领导地位,助力厦门打造石材产业节点城市。

海风海浪依旧,古老的渡口已焕发新颜。“我们正积极推进进境水果和冰鲜水产品海关指定监管资质的落地,争取早日开通台湾水果和冰鲜水产品的进口业务,形成进出双向的厦台物流服务能力,扩大口岸对台业务开放程度。同时借助翔安机场建设开放的有利契机,发挥海空联运的优势,争取将‘海翔码头—翔安机场’打造成内连大陆、对接台湾、联通世界的两岸物流重要节点,进一步深耕与探索对台业务多元化、新业态发展。”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

 

 

(报业集团记者 陈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