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11.9-11.15)
来源:国家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4-11-18 08:53

  应县木塔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11月13日,应县木塔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太原市召开。会议通报了应县木塔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有关情况,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山西省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汇报了工作进展和下阶段工作建议。会议期间召开应县木塔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讨论应县木塔保护相关方案和工作计划,并为专家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

 

 

  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四川广安举办

  11月13日,以“革命文物·革命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2024”在四川广安举办。会上发布“共和国印记”系列主题活动成果、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名单、“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项目名单,举行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盟成立仪式。与会专家就珍视共和国物证、加强文物认定,推进系统性保护、构建革命文物大保护格局,用好红色资源、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案例交流和深入研讨。

 

 

  北京 

  圆明园考古取得多项新发现 

  今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开始对文源阁遗址局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近日,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遗址现场发掘出宫门、御路、河道、供排水设施、蹬道等遗迹,其中有多项是新发现。同时,出土粉彩瓷片、青花瓷片、琉璃建筑构件等遗物,其中,黑色琉璃瓦片等可与史料相互印证。据了解,后续研究等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预计将于明年发布相关考古成果。

 

 

  山西 

  陶寺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 

  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举行。当天,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陈聚焦“自然与文明之光”主题,设有“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3个基本陈列单元,“陶寺考古”“临时展陈”2个专题展览,以及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生动展示陶寺文化在都邑规划营建、手工业生产、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全景再现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深入阐释了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和恢宏图景。

 

 

  太原发现一处北魏后期石窟 

  近日,山西太原磺厂村发现一处北朝后期石窟,据学者考证,为目前已知太原市范围内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具有重要文物和学术价值。窟内部为三壁三龛式。三壁主尊均有明显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风格,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特别是迁洛后石窟造像艺术汉化趋势,多采用南朝士大夫服饰形式雕凿。此处石窟右壁(西壁)为倚坐弥勒像,亦是北魏后期题材。磺厂村石窟的发现,拓展了考古界对太原西山石窟地域丰富性的认识,或为山西石窟寺研究提供最新时间坐标。

 

 

  黑龙江 

  海林市石人洞遗址发掘出土石制品9万余件 

  11月11日,据黑龙江省海林市委宣传部透露,位于海林市海林镇石河村东的石人洞遗址取得重要考古发现,目前已发掘出土新石器时代石制品9万余件。石人洞遗址距今约5700年,遗址面积约16200平方米。今年4月至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布设3处发掘区进行考古发掘。海浪河流域是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旧石器地点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此次考古发掘对于研究海浪河流域不同时期古人类石器技术、生产生活及人类起源迁徙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 

  文物艺术品专区连续第四年亮相进博会 

  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办,文物艺术品专区连续第四年亮相进博会。本届进博会文物艺术品专区,共吸引11家境外展商参展,申报展品65件,其中文物类展品17件,不乏吴冠中、常玉等艺术家精品。进博会对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类展品实施“5件免税”政策,通过进博会平台,国际文物艺术品进境展示和销售呈现常态化趋势,进博会日趋成为海外文物回流的“主通道”和国际文物艺术品的“入海口”。

 

 

  上海博物馆东馆书画常设展厅开放 

  11月13日,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书画两馆分别设有系统展示中国古代书法、绘画通史的常设展,经过全面升级、创新改陈后,场馆内容、功能、空间等方面均有提升,不少“国宝级”书画珍品和多年未公开展出的名家代表作在两馆亮相。据悉,展厅共准备6套方案以备轮换,将每半年更换一次展品,总计展出1200余件珍品,以“连续剧”式的通史展,让观众在3年里常看常新。

 

 

  江苏 

  中山陵祭堂启动修缮保护 

  日前,为解决中山陵祭堂建筑病害,确保国家重点文物本体安全,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复同意,中山陵祭堂启动修缮工程。修缮期间,祭堂实施半封闭围挡施工修缮保护。中山陵主体建筑建成于1929年,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据了解,此次主要修缮内容包括更换屋面损坏琉璃瓦、排水设施检修等。

 

 

  浙江 

  绍兴稽中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成果 

  11月13日,绍兴稽中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成果,该遗址近期出土了“山阴丞印”封泥、“会稽郡壁”铭文砖等地名遗物,实证其为东汉至六朝时期会稽郡山阴县官署所在地,对研究会稽郡的郡域变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稽中遗址已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遗迹80余处,出土各类各时期文物1000余件。此前,该遗址还发现了两汉高等级官署建筑,出土墨书“会稽”“山阴”木刺实物,以及刻划“山阴”文字的陶片。

 

  福建 

  南日岛周边海域新发现3处沉船遗址 

  近日,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组成的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在莆田市东南部的南日岛周边海域新发现3处沉船遗址。遗址年代跨越南宋晚期至清代,出水器物包括青白瓷、白瓷、黑釉瓷、青花瓷等。截至目前,莆田沿海共发现13处沉船遗址,采集出水的瓷器、陶器、船体构件等文物,为莆田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等提供重要依据及实物资料。

 

 

  河南 

  河南出台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 

  近日,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河南省文物局联合印发《河南省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办法》从历史建筑的认定、保护、利用等方面,明确了历史建筑设立保护标志牌、测绘建档,其活化利用应当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以用促保等工作要求,鼓励多方参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办法》填补了河南省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利用等全过程管理制度的空白,为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湖南 

  2024年海丝申遗城市联盟联席会议在长沙举行 

  11月14日,2024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在长沙举行。会上审议通过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井里汶郡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这是联盟首次有海外城市加入,目前联盟城市已增至35个。会议还听取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办公室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进展的情况汇报,联盟城市集中举行了联盟章程签署仪式,并确定丽水为2025年联席会议举办城市。

 

  广东 

  中山大学博物馆开馆 

  近日,中山大学博物馆开馆仪式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中山大学博物馆是一座主要按“第一课堂”的创新思路建设的“教学型博物馆”。根据教学需要,博物馆已组织该校41个院系共约380名教师共同策展,不少学生参与其中。目前馆内设有中山大学文物专题展,从中国古代文明、岭南历史文化、西南民族民俗三大主题展现中山大学在中国民俗学、民族考古学、古文字研究和历史人类学等领域的贡献。

 

 

  新疆 

  新疆开展单次最大规模文物移交工作 

  11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处考古发掘项目出土文物移交仪式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本次移交的文物共3175件,主要是近年来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出土的文物,来自库车友谊路等12处墓地和遗址,时代从青铜时代至宋元时期,涵盖石、陶、骨、木、铜、金、铁器等多种材质生产生活工具、武器、装饰品。此次移交是自治区迄今为止单次移交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为丰富的一次,是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移交常态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的重要标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