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田野调查进入关键阶段,各地普查队伍深入村居田野,积极开展地面踏勘、走访群众、收集线索等,加大文物新发现力度。
山东:从汉代到近现代,多地有重要新发现
截至目前,山东省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987处。
济宁市兖州区实地调查并登记新发现文物30处,其中新发现中匈友谊拖拉机站水塔,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高约20米,主体青砖砌筑,现状保存完好,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匈两国友谊的象征。
济宁市微山县实地调查并登记新发现文物52处,其中新发现佑村西遗址,文化层厚度约0.5米至1米,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米,地表采集到较多汉代筒瓦、陶器等残片标本,为该区域汉代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泰安市宁阳县实地调查并登记新发现文物54处,其中新发现红卫渠,建于1966年,块石垒砌,全长1360米,建有机井、泵房等附属建筑20余间,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功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
菏泽市单县实地调查并登记新发现文物88处,其中新发现单县棉花加工四厂旧址,始建于1967年,占地面积160亩,现存粮油门市部、仓库、宿舍等原有房屋建筑150余间,体量庞大,保存完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福建: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新发现水下文物遗址
日前,福建省2024年厦漳泉水下文物普查队联合晋江市“四普”调查组成员赴晋江市开展水下文物普查,并在金井镇围头湾登记1处水下文物遗址——泉州晋江将军岸屿清代沉船遗址,该遗址系晋江市“四普”工作首次从陆地走向海洋普查的新发现,也是晋江市乃至泉州市“四普”工作开展以来发现的首个水下文物遗址。此次水下文物普查将用测扫声呐技术对疑似水下文物点进行全面扫描,然后将声呐测扫收集的数据带回研究分析,为该处新发现的登记点的水下遗存情况做科学研判。
东山县登记3处水下文物遗址——漳州东山东门屿清代沉船遗址、冬古沉船遗址和东山关帝庙前清代水下遗址。漳州东山东门屿清代沉船遗址位于东门屿,应为清代中晚期运输建材沉船遗址。冬古沉船遗址位于东山县西埔镇冬古村,据研究分析,该沉船年代为明末清初郑成功的战船,对我国南明史研究、郑成功研究、古代军事研究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截至目前,华安县已完成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186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率达46.5%。华安县组织“四普”工作队队员召开普查质量分析会,针对近期“四普”外业信息采集、内业归档整理及普查系统录入质量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
陕西:“市级组队,逐县普查”做法成效显著
陕西省采取“市级组队,逐县普查”的方式,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市级组队”以地级市为单元组建队伍,精心挑选抽调辖区内各县区优秀文博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调查队伍。“逐县普查”由市级普查办统筹协调,确定调查县(区)后,安排调查队伍集中开展普查工作,完成全部任务后再进驻下一个县(区)开展工作。
共组建13支市级普查队及2支专项普查队,各县(区)抽调人员共组建90支队伍,共有队员961人,形成了一支支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工作经验、能吃苦、善战斗的普查队。
“市级组队,逐县普查”的方式在具体普查中体现出了多方面的优势:一是能做到资源集中与高效组织,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切实保障。二是保证调查全面性与准确性,队伍组成中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从广度和深度上提升普查质量。三是市级组织调查队集中普查便于统筹协调,极大提升普查效率。四是在培养锻炼队伍方面成效显著,提升了年轻人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各地区文博队伍得以长期交流,共同提高。
截至目前,陕西省10个地市工作均已全面开展,全省已开展70个区县实地调查工作,完成了43个区县的实地调查工作任务。共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25915处,占“三普”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52.82%,调查新发现文物1184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总数居全国前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