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50周年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系列活动启动。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位于泉州开元寺内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中的“泉州湾宋代海船”。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10月25日,“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50周年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系列活动在泉州开元寺内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广场启动。
沉船出土 诉说宋元中国史
1973年8月,泉州湾后渚港,当地村民在海滩偶然发现宋代古船的部分船板,不知情的他们本想拿回家当柴火烧,却怎么也点不着。海边捡回的木头无法燃烧,这一奇闻在村民间传开,也传入了厦门大学庄为玑等专家学者的耳中,千年沉船由此得以发现。
1974年6月,厦门大学与泉州市文博界组成的考古队正式开启泉州宋代古船的考古发掘工作。50年来,从考古发掘到建设古船馆,再到如今的保护研究与展示阐述,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宋代古船的价值意义也不断被广泛认知,它是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辉煌历史的重要见证,代表着当时世界造船技术的最高水平,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艘由海外返程且已出土的古代木帆船,成为海外贸易史和古代船舶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坐标。
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刘林霜表示,沉船出海,为中国研究古代航海技术、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催生了“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的成立,推动了《海交史研究》等学术刊物的出版,为中国海外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交流合作,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进步,硕果累累。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福建博物院院长傅柒生认为,“泉州湾宋代海船”不仅见证了宋元中国的历史,更见证了福建水下考古的成就,是中国水下考古的一个典型示范。“我们要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让宋代沉船的这一艘考古事业成就的船在新时代扬帆再起航,鼓励福建的考古,尤其是水下考古再创新的佳绩。”
系列活动 开启文保新篇章
在当天的活动中,从泉州造船厂退休的黄乌锥携其子黄东伟制作并捐赠“泉州湾宋代海船”模型(1:10),展现了他们对古代航海和造船技艺的热情,以及对泉州文化遗产的热爱。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签订“泉州古建保护与研究”合作协议,旨在展示和阐述泉州古建历史内涵和珍贵价值;泉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推泉州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泉州海交馆分别与中医药文物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北京林业大学共建“外来香药文物研究中心”“木质文物监测与保护科研基地”,开启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新篇章。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泉州市慈善总会签署“泉州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基金”合作协议,为泉州文化遗产的长远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泉州市慈善总会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参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珍贵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期已募捐到1600万元。
此外,活动还发布了纪念明信片与纪念封,让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50周年的珍贵历史记忆得以广泛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还举行了“半个世纪的守护——泉州湾宋船出土50周年成果展”,展览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宋船发掘、保护与陪伴的感人故事,展示宋船出水50年的保护历程及国家文物保护科技的飞速发展,彰显了中国舟船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海洋文明的深厚底蕴。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6日。
同时,“沉船与港口”学术研讨会暨“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50周年纪念会也将于10月26日举行,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古代沉船与港口发展、中外沉船保护及造船技术探源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
通过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泉州湾宋代海船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促进中外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品牌影响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相关活动将激发更多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参与,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人类财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