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
壳丘头遗址群位于福建平潭岛
包含壳丘头 西营 东花丘 龟山等遗址
2016年重启考古田野工作至今
经过多次发掘
壳丘头遗址群中各个阶段考古遗存的
文化面貌特征明确
发展延续关系明显
建立了东南沿海岛屿地区
距今约7500年—3000年的
考古学文化序列
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
距今大约6000年前
居住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先民
开始驾舟出海 逐浪而徙
向东向南迁徙
将文明的火种撒向广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
形成了南岛语族族群
壳丘头遗址群
为我们探讨东南沿海地区
史前文化的发展 传承 交流 互动
以及其代表的南岛语族早期人群的
起源和迁徙提供了直接材料
民以食为天
7000多年前的福建海岛上
先民们的生存法则就是
靠山吃山 靠海吃海
天上飞的 地上跑的 海里游的
还有稻谷 黍 粟 豆等种类丰富的农作物
都是他们的盘中餐
在壳丘头遗址群各时期遗存中
发现了丰富的海 陆动物资源
出土的动物骨骼中
有龟类 鸟类 水牛 鹿 海豚
以及各种鱼类
遗址贝壳堆积层中贝类种类丰富
包括牡蛎 泥蚶 文蛤 青蛤等
可见渔猎是先民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除了肉和海鲜
各种农作物也出现在先民的食谱上
西营 壳丘头遗址发现了
水稻植硅体遗存
陶片中发现稻 粟 黍等植物的印痕
在器物的残留物中也发现
稻 黍 粟 豆类等农作物淀粉粒
这些发现
将稻 粟等
出现在平潭岛上的时间
追溯至7000多年前
可以说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岛屿发现的
最早的水稻遗存
从“岛民”的居住条件来看
在距今7300年-6500年的西营 祠堂后山遗址
先民们已经形成相对小型聚落形态
出现分布相对集中、紧凑的生活功能区
从这个时期发现的柱洞分布来看
考古专家推测其
其为干栏式简易建筑
这是福建目前发现的
最早的房屋建筑
距今6500年-5000年的壳丘头遗址
已发展为中型聚落
这是我国沿海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
保存最为完整的史前聚落
居住区 餐食加工区 手工业区
以及垃圾倾倒区等功能
分区清晰
东花丘 龟山遗址
发现了
仪式性区域 公共活动区 生活区等
说明当时先民们已经发展形成
大规模 高等级的聚落
这表明距今4000年-3200年左右
南岛语族人群无论是社会组织形态 生存模式
还是手工业技术水平 精神世界表达
均显示出新的文明程度
在壳丘头遗址群出土的陶器中
有大量的圜底陶器
颜色以灰 黑 灰黄 红 褐色为主
陶器上还有着各式各样的花纹
体现了南岛语族先民原始的审美
其中既有以夹砂陶圜底器为代表的土著文化
也有黄瓜山和黄土仑文化等闽江下游的外来文化因素
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还体现在一块玉上
平潭当地并不产玉
专家推测
壳丘头遗址出土玉玦应该是来源于内陆
说明距今6000多年前
南岛语族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航海术
可以在陆岛之间自由往来
在西营壳丘头遗址还发现人骨遗存
西营遗址墓葬中保存完整的人骨
牙齿清晰可见
两颗中门齿疑似被拔除
考古专家认为
这种拔牙风俗
可能具有成人礼或巫术等性质
针对多个人骨遗存样品的
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
人骨年代距今约7300年
考古专家还开展DNA测试及核基因组研究
结果表明
平潭史前人群与中国南方人群
及东南亚人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中华文明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
东南沿海地区的史前考古进展
以及对南岛语族早期人群的深入认识
使我们可以尝试探讨
中华文明起源的“东南模式”
窥探内陆文明向海洋迁徙的特征规律
了解海洋文明的起源 发展 扩散历程
策划:钱彤 周红军
监制:万方 敖春磊
执行策划:袁晗 程立葳
文案:别培辉 刘丰
海报设计:刘丰
鸣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厦门大学
平潭综合实验区遗址公园保护与发展中心
新华网新闻中心
新华网福建分公司
联合出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