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的价值与调查建议
来源:国家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3-11-01 12:21

  

  何谓廊桥 

  廊桥一般指设有廊屋的历史桥梁,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与西北民族走廊一带,是桥梁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 

  “廊桥”一词并非汉语文献或民间传统概念,是现代学术创造。1940年代,在抗日战争中营造学社迁往云南昆明及四川南溪县李庄之际,建筑学者的目光始从北方宫殿、庙宇转向南方民间与深山。刘敦桢先生注意到西南诸省“桥亘如虹,上覆廊屋”的桥梁类型,著《中国廊桥》一文,创用“廊桥”一词,引入学术讨论。  

  建筑学者在西南地区对于廊桥的惊异,实因廊桥并非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的桥梁形象。在文化发达的中国北方和江南地区,桥梁或无建筑覆盖,或与亭榭结合,不设通体的廊屋。  

  桥身之上加盖廊屋出于两种考虑:一是保护桥梁下部的木构架,防止木结构受雨腐朽;二是在潮湿多雨地区保护行人,提供休憩场所。有了廊屋,桥梁就成为城镇或乡村的公共空间,于是亦常与其他类型公共建筑相结合,形成丰富的外观造型,在功能上可提供凳、床以供人休憩、聚会,设立神龛供奉神明等,因地域而变化多端,造型多样。在不同地域亦有不同的传统名称,如浙江福建一带称“厝桥”“蜈蚣桥”,中南-西南地区(川渝、两湖、黔桂)一带普遍称“风雨桥”“凉桥”“风雨凉桥”等。  

  20世纪90年代起,东南、西南部分省份的廊桥或风雨桥逐渐成为文化开发与旅游的热点,“廊桥”概念进入流行文化与大众认知。 

  廊桥在定义上着眼于桥身之上的廊屋,对于桥梁的承重结构则不做限定。建筑材料可为木材或砖石,结构多为梁桥与拱桥,其中较有中国特色的子类型包括编木拱桥、撑架拱桥、伸臂木梁桥、悬吊式撑架桥,近代、当代受西方工程技术影响,还出现了桁架廊桥等。而正因为结构类型的含混,廊桥作为一种桥梁类型在建筑学与桥梁学领域处于边缘地位,在学术讨论中仍缺少足够清晰的界定。各地对廊桥的文物认定与遗产保护工作亦呈现不均衡状态。  

  学术研究关注的古廊桥,主要指营造于传统社会的廊桥,建造活动延续至1970年代末,各地因生产生活需要,根据当地能及的技术手段建造的廊桥。由传统工匠应用传统技术,或少量融合了新传入的西方技术,由传统社会组织营造。而1980年代开始,为了景观或旅游需要刻意新建的廊桥,或者使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修建的仿古廊桥,个人认为目前还不属于我们关注的范围。  

  廊桥的价值  

  作为历史遗存的交通设施和公共建筑,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廊桥具有突出的科学、艺术、历史、社会与文化价值。  

  首先是科学价值,桥梁的建造应对野外自然环境与跨度挑战,是各类建筑结构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结构类型之一。中国的廊桥包含多种结构类型,其中编木拱桥、悬吊撑架桥等特殊结构为我国特有,在一些技术探索上达到传统社会技术能力的巅峰,体现中国传统匠师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技术探索提供重要的样本。  

  艺术价值上,廊桥是力与美的结合,建筑造型与技术需求在传统美学浸润而成的和谐状态。桥梁“生长”于自然环境,与山川河流堤岸之间形成人工创造与自然的交织(图1)。此外,中国廊桥更因丰富的造型组合而瞩目,如东南山区的廊桥与牌楼、楼阁、亭榭相结合,侗族地区的廊桥与鼓楼相结合(图2),是其中极有特色者。 

  

  

  

  图1 福建省周宁县后垄村后垄桥。编木拱桥。朴素的桥梁与壮丽山水和谐交融

  

  

  

  图2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程阳永济桥。伸臂梁桥。风雨桥与鼓楼相结合形成错落的外观。

  

  历史价值上,我国现存廊桥实物的建造时间从明代延续至当代,以晚清至民国实物居多。因处于潮湿环境,并受洪水威胁,廊桥保存时代不及其他类型的建筑。脆弱的生存状态更凸显仅存的历史遗物的历史价值。 

  廊桥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意义。桥是用人力连接、延续陆地的设置,是水与路交会处,也是道路与水路的拦截点。廊桥更是创造了受到遮护的半开放空间,成为景观地标、贸易会集、乡民聚会之处(图3)。许多区域的廊桥会用作神圣空间,供奉神龛,甚至在廊屋之上为神明起楼建阁。有时甚至会与戏台相邻或结合,形成人神共聚共娱之所。有了空间的神圣性,廊桥就成为节庆、婚葬等特殊时间节点的仪式场所,成为乡村生活的时间与空间节点的交织之处,亦多成为村落的边界和风水节点(图4)。因此廊桥可谓中国传统社会的多功能空间聚合体。正因如此,捐资造桥成为传统社会的巨大“功德”,廊桥往往是传统社会集一地之力合力营造的公共财产、以数代之功沿袭守护,亦是乡村社会凝聚力的见证。 

  

  

  

  图3 云南省腾冲市通济桥,伸臂+撑木+铁索桥。桥头形成自发的市集。

  

  

  

  图4 浙江省景宁县大漈村护关桥(右下)。两跨平梁桥。桥作为村的边界和“关口”。桥身起三层楼阁,二层为文昌阁,三层为魁星阁。

  

  因中国廊桥分布范围广大,除了汉族地区,在侗族、苗族、壮族、土家族、藏族、白族、彝族等世居地域,都有精彩纷呈、体现民族特色或地域风格的廊桥,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廊桥并非中国的特有,全世界各地,尤其在欧洲中部与北美,亦有大量古廊桥存在。而其大部分为桁架桥,聚焦于技术能力,而弱于艺术造型与公共空间。中国廊桥因其造型美学、空间的丰富、文化的融化而成为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的建筑现象。它是中国建筑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名片,是乡土社会的代表,亦是人们心中的乡愁化身。  

  廊桥保存现状 

  廊桥面对的安全威胁,包括正常使用下的失修老化的自然过程;因古道废弃、交通功能丧失而缺少使用维护而来的急剧衰败;洪水、台风等自然侵害,火灾,现代设计中的主动拆除、兴修水利工程时淹没或拆除等直接威胁外,还有一些次生威胁,包括水利工程引发的人为洪害,以及河道堤岸硬化对自然泄洪能力的弱化、增强洪水危害等。  

  廊桥在各地的保存状况并不均衡。不同区域政府部门对于历史桥梁的重视程度不同。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廊桥群有浙江泰顺廊桥、处州廊桥、福建闽东北廊桥、湖南坪坦风雨桥、安化风雨桥、广西富川瑶族风雨桥群、云南沘江古桥梁群等。此外,省保级别的廊桥群有云南省龙川江古桥群、福建闽侯木拱廊桥、湖北宣恩风雨桥,以及浙江泰顺、湖南安化、坪坦在国保之外另有省保等级的廊桥等等。  

  但除此外,仍然有大量古廊桥散布于各地,尤其偏僻的南方山区,仅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甚至完全未列入文物体系。其文物信息不够公开,许多桥梁处于弃用失修状态,在近年快速而沉默地消失。即使在已经对廊桥保护较为重视的地区,亦存在大量廊桥文保等级低、保护不足。总体而言,我们对我国现存古廊桥的认识仍然极为有限、保护力度不足。亟需摸底普查与调研记录,大面积升级文物保护等级,对其中岌岌可危者做出抢救性保护,并提升保护意识,并将古道路体系、河道以及事关桥梁安全的周边自然环境和基础建设作为整体保护考量。  

  与文物保护相关的问题是工艺传承。20世纪80年代之后民间自发性的传统廊桥营造即已停顿,传统工艺普遍处于断代状态。目前仅闽浙地区编木拱桥的特殊门类,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重视,其工艺和匠师得到政府的扶持。其他地区未形成廊桥营造的体系化传承。尤其一些特殊结构(譬如中南山区的各类撑架桥、云南地区的悬吊桥)已经不存在桥匠传承。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修缮工程并不理解、不尊重结构的原理与原状,对原有结构与造型做出不负责任的改变,甚至有害结构安全。  

  亟需的调查研究工作  

  中国是世界上现存廊桥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廊桥结构类型最丰富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古廊桥数量可能在1000—2000座。因其突出的社会文化属性,应针对建筑功能特征与文化社会属性做出更为全面的调查、研究与保护。  

  对现存廊桥亟需开展专项调查和信息留存工作,我建议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当以县为单位收集各地既有的文物普查中的古廊桥信息。对全部古廊桥进行现场走访,核查存续情况。对现存者全面采集影像、收集碑文墨书等在地文献、测量记录基础数据、记录保存状态及安全威胁。同时记录桥梁相关古道、水道现状。建立数据库系统化整合数据,形成对于古廊桥现状的完整认识。  

  二、对省级以上文保单位,以及虽未达到省保、但在技术、艺术、空间、环境、历史等层面上具有突出特征的代表性案例,进行重点记录。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重点廊桥,应开展精细测绘工作,真实记录其现状,可借助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全景摄影等技术手段收集廊桥数据,并全面采集细节构造等技术特征,生成完整的测绘图像、构造分析并开展技术复原。  

  三、对处于重要空间节点的桥梁,需要针对性地走访周边居民采集口述史以及廊桥相关民俗、信仰信息和情感传承,收集历史影像并采集当下的空间使用影像。  

  四、在廊桥所在地域寻访传统工匠。创造桥梁营造项目条件,或在桥梁修缮工程中记录营造技艺。  

  五、对于古廊桥的技术研究,须尊重传统匠作原理。切忌在不熟悉匠作原理情况下盲目套用力学计算工具和现代施工技术。科学分析、安全计算须建立在对传统营造工艺的深入认识上。  

  六、慎重开展廊桥修缮工程,对于特殊结构桥梁尤其须以研究先行。以研究指导修缮。对廊桥修缮项目做到全过程、系统化的影像、绘图记录。   

  

  作者:昆明理工大学 刘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