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多元、兼容并蓄,既保有中原文化的厚重博大,又传承闽越文化的古朴风韵,还浸染海洋文化的绚丽斑斓,为福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丰厚滋养。
演员表演莆仙戏《踏伞行》选段(2021 年 6 月 17 日摄)宋为伟/摄
在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福建省共有10部作品获奖,省委宣传部获得“组织工作奖”。获奖作品中,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图书“足迹”系列荣获“特别奖”,另有2部电视剧、2首歌曲、1部纪录片、1部戏剧、1部图书荣获“优秀作品奖”,获奖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为历届最多,创造了新的纪录。
这些年,“闽派”特色文艺蓬勃发展,其背后有何“密码”?为此,记者专访了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
在张彦看来,这个成绩的取得,是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大力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结果,反映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战线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的良好风貌,也展现了福建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闽派”特色文艺现象不断涌现
记者:福建省在本次评选中取得历史性突破,突破体现在哪?
张彦:从创作题材看,主旋律更加突出,领域更加广泛。获奖作品主题鲜明、题材多样,与建党百年相呼应、与人民心声相契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既有展现脱贫攻坚、闽宁协作、晋江经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也有反映革命先辈、基层干部、普通百姓、海外华侨等不同群体的作品。
从作品质量看,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更加紧密。艺术家们坚持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注重用艺术形式展示思想力量,让作品既有雄健凛然的筋骨,又有丰富饱满的血肉。比如,电视剧《山海情》坚持平民视角、国家叙事,通过人物塑造、情节铺展、艺术渲染,生动展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时代故事。
福建立项出品的电视剧《山海情》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等(福建省委宣传部供图)
从综合效益看,涌现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我们紧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创作生产有立场有市场的文艺作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比如,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华夏电影联合摄制,福建省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票房超过31亿元,是主旋律题材电影市场化的典型案例。
从组织方式看,党委宣传部门调度协调,行政主管部门、专业机构、社会力量以及全省各地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精品力作。图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戏剧《侨批》、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等获奖作品,既有国有文化单位发挥主导作用,又有民营文艺机构的市场化运作;既有以我省为主的创作,也有国际顶尖创作团队深度参与、省际通力合作、两岸艺术家联袂演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元参与的“大创作”格局。
记者:这些年福建创作了一批高水准文艺精品,被称为“闽派”特色文艺现象,“闽派”特色文艺有何特点?
张彦:能不能称为“闽派”特色文艺现象,我持谨慎态度,但确实有专家和同行在使用这个概念,我认为这是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
一是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闽派”特色文艺继承了鲜明的红色基因。近年来,福建加强整体性挖掘、系统性梳理、系列性开发,集中创作一批红色题材影视剧、戏剧、舞蹈、歌曲等。比如,“红色三绝”系列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福建先辈先烈们英勇斗争的历史事迹和革命贡献,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生动鲜活的可视化教材。
二是福建文化多元、兼容并蓄,既保有中原文化的厚重博大,又传承闽越文化的古朴风韵,还浸染海洋文化的绚丽斑斓,为福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丰厚滋养。比如,获文华大奖的戏剧《踏伞行》传承千年莆仙戏的艺术传统,挖掘与现代精神共通的题材,被专家誉为“古老剧种传承发展的里程碑作品”“戏曲守正创新的典范”。
三是福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福建人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弘扬时代精神是“闽派”特色文艺的突出特点。比如,热播电视剧《那山那海》,立足现实、扎根大地,以宏大的时代视角讲述了闽东畲乡群众秉持“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理念,实现摆脱贫困、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四是福建侨海资源优势明显,1580万闽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闽派”特色文艺联结了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我们深挖海丝文化内涵,展现侨乡文化魅力。戏剧《侨批》以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为线,运用华侨华人喜爱的歌仔戏,讲述一段福建人下南洋的故事,以侨为桥、以文传情,唤起了乡愁记忆,展现了家国情怀。
文艺生态孕育百花齐放
记者:这些年“闽派”特色文艺为何能取得亮眼成绩?
张彦:这得益于福建文艺生态建设,有了良好的生态,各艺术门类互相影响,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推动福建文艺园地百花齐放。
福建各级党委政府把文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落实中央支持文艺发展各项政策,制定本地支持文艺发展具体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文旅、广电、文联等部门(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我们经常与文艺界朋友交流,尊重他们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努力把对文艺工作者的引导和团结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体制机制,优化文艺评价机制,为文艺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方面,我们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发展,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创作生产能力。近年来,文艺队伍构成更加多样,文化工作室、独立制作人等新的文艺组织、文艺群体不断出现。另一方面,我们规范百花文艺奖等奖项评奖程序、明确评奖标准,发挥重大文艺奖项的“风向标”作用。对于重点文艺项目,邀请省内外专家全程指导,引导提升创作水平。完善专项资金扶持管理机制,改变“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使用文艺发展、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等专项资金,精准扶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
文艺创作生产集群化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随着福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文艺创作生产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实现了高层次跨越。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成立电影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高校艺术、传媒专业发展壮大。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视剧大会落户厦门,丝绸之路国际纪录片大会落户泉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IM两岸青年影展等节(展)影响扩大,“影视热”辐射全省。我们培育了厦门影视基地、平潭影视基地、泰宁影视基地,实施福建特色影视外景摄制地培育计划,陆续引入相关企业超过1500家。从项目策划、创作制作到宣传推广、人才培育,福建建立起文艺创作生产的全链条、大集群。
正能量获得大流量
记者:这些年福建不少主旋律作品成为“爆款”,有哪些经验?
张彦:近年来,一批主旋律精品力作走红,正能量获得了大流量。
首先,坚持服务人民不动摇。主旋律作品要以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歌颂光明、抒发理想,给读者、观众、听众信心和力量。
其次,推动呈现方式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对文艺作品质量、品味、风格等期盼,敢于选用崇德尚艺的新生代文艺创作团队,提升讲故事的能力和技巧,适应观众当下接受特点,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再者,更多优势资源聚集到主旋律作品生产上。实施影视剧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组织和支持主旋律作品创作,注重选题策划“选好苗”、采风采访“育好苗”、项目论证“管好苗”,探索和用好重点文艺项目月报制度、“火花茶会”艺术精品策划论证机制等,形成有序衔接、滚动实施的主旋律作品创作生产格局。积极抓好宣发工作,让主旋律作品传之有道。
第四,与国内外高水平团队合作,博采众长、借力借势。实施“拍在福建”推广行动,通过聘请专家、引进优秀团队和人才、对外交流等,助推文艺精品打造。比如,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邀请两届奥斯卡获奖导演柯文思执导,生动讲述中国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
让“闽派”特色文艺更上层楼
记者:“闽派”特色文艺如何更上一层楼?
张彦:福建文艺创作对标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还有努力空间。比如,各文艺类别发展不均衡,有些类别缺乏全国性的扛鼎之作,高层次艺术人才和优秀创作团队较为缺乏。
福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树立“争优争先争效”意识,推动理念、思路、内容、方式创新,积极探索“闽派”特色文艺发展之路,用心用情用功打造更多具有福建文化标识的文艺精品,推动新时代福建文艺事业实现新跨越、新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工作导向和价值取向,整体布局、超前谋划,加强对各优势门类艺术创作主题、数量、周期的总体设计、全面推进,持续在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歌曲、广播剧、电视节目上下功夫,加大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力度,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全面提升“闽派”特色文艺影响力。
二是提升自主创作能力。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深入挖掘“福”文化、红色文化、朱子文化、闽台文化、海洋文化、船政文化、侯官文化等重要资源,打造“福建原创”文艺品牌。持续优化文艺创新生态,坚持汇聚各方资源,壮大以国有文化单位为带动,以社会文艺团体、民营文化企业为支撑的创作力量,推进全要素汇集、全产业链培育、全生命周期扶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
三是建强文艺“闽军”。发挥闽籍优秀艺术家的传统优势,结合福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和部分热心文艺事业、社会联系广泛的老领导老专家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推进“闽派”特色文艺特色的形成。着眼后继队伍建设,注重为文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加强对文艺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的长期支持,建立健全有步骤、有层次、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邀请全国名家和闽籍知名艺术家参与、帮助福建文艺事业发展,合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专业均衡、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的文艺人才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