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记忆 | 中国现存最大的布袋弥勒造像——瑞岩弥勒造像
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3-03-28 09:51

 

  瑞岩弥勒造像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福清市瑞岩山,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瑞岩山原名仙峰岩,距福清市区10公里,因景区内有一尊巨大的立体花岗岩弥勒佛石造像,故邑人多称“弥勒岩”。

 

 

1895年由圣公会传教士拍摄的福清瑞岩弥勒造像

 

  这一尊弥勒造像,始凿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其间历时27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布袋弥勒造像,堪称国宝。

  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佛一道,与泉州清源山老君造像南北呼应,成为福建宋元石造像中的巅峰之作,并称福建古代“石雕之二绝”。

 

 

  瑞岩弥勒造像按照花岗岩的自然形态雕凿而成,高9米,宽8.9米。造像为圆脸、扁鼻、高颧骨,两眼平视,开口大笑,双耳垂肩,双腿盘曲,胸腹袒露,右手置于腹部,左手握有佛珠。此外,在造像的腰部和腿部还雕有3尊小罗汉。整座造像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刻工精细,堪称元代石雕艺术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福清瑞岩弥勒造像,摄于1910-1920年间

 

  瑞岩弥勒造像与两晋时刚从印度传入的弥勒形态完全不同。两晋时弥勒系高鼻梁瘦长型印度人种的形象,而这一尊弥勒造像却是大肚皮、圆脸蛋、扁鼻梁、高颧骨,纯属中国僧人之态,显然是中外文化交流佛教汉化的产物。

  瑞岩弥勒造像最妙之处在于它的肚脐。整尊石像由石质相对疏松的白色花岗岩雕琢而成,唯独小碗一般大小的肚脐,却是最为坚硬的青色花岗岩,人称“石胆”。在福清,相传有“墩(敲打)腹塞,会发财”之说,过去每逢节假日,众多的善男信女便前往敲打弥勒造像的肚脐,许下愿望祈求平安。历经数百年,其肚脐已深陷进去,载满了当地百姓的殷殷期盼。

  历经600多年风雨侵蚀,弥勒佛石像仍保存完整,自古就是福清人闯荡世界、走出国门前的祈福之地。

清代何连成有诗赞曰: 

一任寒风暑雨侵,

端然趺坐入禅深。

雪山不瘦石和尚,

却藐区区丈六金。

 
 
 
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