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林总总、绚烂夺目的瓷器大家族中,青花瓷堪称朴素淡雅、姿容殊异、风情万般的“瓷美人”。
青花瓷乃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它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元代之后,历经明朝的几度繁荣,至清康、雍、乾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引发我对青花瓷起了兴趣的,是前些年报刊上关于“克拉克瓷”的文章。
何谓“克拉克瓷”?过去闻所未闻。仅仅这个颇有西洋味的名儿,便能激起人们探寻它的欲望。其命名由来、真实产地等,因笼罩着扑朔迷离的历史烟云,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与传奇色彩。
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截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此船名“克拉克号”,“克拉克”意为“葡萄牙战舰”。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这批瓷器被运往荷兰首都拍卖,大受王公贵族的追捧,轰动了整个欧洲。因不明这批瓷器的产地,欧洲人便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此后的漫漫岁月里,“克拉克瓷”的产地究竟在何方,成了一个谜,中外都有人在探究,试图解开这个谜。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漳州平和的本土文物专家,考证出“克拉克瓷”的故乡在平和,其由该县的南胜窑、五寨窑等瓷窑烧制而出。于是,海内外的学者、专家络绎前来探寻、考察。进入21世纪后,到平和南胜、五寨等处寻访、考证“克拉克瓷”,似乎成了一门“显学”。
平和的一位友人,老家就在古窑址甚多的五寨。他坦言,好些年前,他在家乡参与修建水库时,曾经挖出过成堆的“克拉克瓷”。但是,当时他和乡民们一样,视这些埋于地下的古瓷为废旧之物,毫不怜惜。他们举着头,打砸着这些古瓷。其声清脆悦耳,他们将此当作了“听响”的好玩游戏。
南胜乃平和重镇,幅员广阔,肥田沃土,曾为县治所在地。我们一行来到南胜,请当地贤者引领,往南胜窑。距南胜窑不远时,我们停车,举步,屏声静气地从一列弧形古旧民居面前走过,不一会儿便到了古窑址。
窑址位于一条山涧的口子上。南胜主人道,田坑窑是明清时期漳州地区生产外销瓷的窑口之一。1997年秋曾做过一次发掘,出土的文物为窑具、模具和瓷器。瓷器有青花瓷、青瓷、白瓷、素三彩等。器型包括盒、盘、碟、碗、罐、瓶、杯等。田坑窑及其产品在海内外,特别是在日本有重大的影响,对于中外陶瓷史、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年那次发掘之后,为不使古窑址遭受破坏,覆土为掩,并立牌告示,划定一千多平方米的保护范围。眼前的窑址周遭,柚树成林,为这片圣土挡雨遮阴。
制瓷须将瓷土碾成粉末,田坑窑的磨坊基址在这条山涧的深处。于是,我们沿一脉圳水清流,蜿蜒曲折而入,继续探访。
终于到了瓷土磨坊基址。原先这里为杂草灌木淹没,后劈开覆被,亮其面貌。磨为石磨,动力为水。数百年前砌就的引水冲磨的石槽清晰可见,几墩圆圆的石磨,平卧地面,其厚近尺。周围亦是柚林掩映,翠翠苍苍。不知这一片山野间,隐蔽着多少磨坊古筑。若我等身怀穿越之术,将时光旋回至明清年间,眼前该是一幅水槽哗哗、石磨咯吱、人声沸腾的热闹图景。
那些年代,南胜、五寨等处的一座座瓷窑,日夜不停地烧造着后来被称为“克拉克瓷”的精美瓷器,而后以船只载之,经花山溪,下西溪,再至九龙江,运至不太遥远的漳州龙海的月港。月港是其时福建最大的良港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端。平和是“克拉克瓷”的产地,因此,我有理由猜测,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的那艘“克拉克”战舰上的瓷器,很可能便是南胜瓷窑的产品。然而,由于清政府实行海禁之策,主要供外销的“克拉克瓷”因为断了销路而日渐式微,终至寂灭沉沦。曾经繁华喧闹的月港,亦随之销声匿迹。
月港沉入到了历史的深处。幸而,史海不是死海,总有在史海上孜孜钩沉之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