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人类史上一次神秘的迁徙之旅——走进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2-18 16:47

 

 

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的陶器碎片 念望舒 摄

 

 

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考古现场(资料照片)

 

 

专家在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考古挖掘。念望舒 摄

 

 

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里的游客(资料照片)

 

 

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念望舒 摄

 

  南岛语族,是指讲南岛语系的族群。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岛上的语系,南岛语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语系之一:东到智利的复活节岛,西至东非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北抵夏威夷,南达新西兰。据最新统计,该语系有120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近4亿人。

  关于南岛语族,专家们提出过多种不同的起源地及扩散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将南岛语族先民的起源指向了中国东南沿海。通过对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掘,专家学者们推断,平潭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

  溯源 

  在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散布着数以万计的大小岛屿。这些岛上的先民,没有先进的航海设备,却分布在地球近三分之二面积的大洋,不断繁衍生息。

  有意思的是,16世纪的西方探险家在无意中发现,在这些族群的语言中,“对鲨鱼、乌贼、虾子等动物的称呼却都一样”。

  不同岛屿上的民族是否有着共同的关系纽带?经调查研究,猜测被证实:散布小岛上的居民不仅体型极为相似,某些语言竟然也是相通的,很多词汇的发音和意思也几乎一致;航海方式和能力,甚至所造出来的船都是一样的。

  于是,这个特殊群体就有了统一称谓:南岛语族。

  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扩散,是过去一个世纪太平洋考古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根据石锛的类型,推测中国是太平洋地区“有段石锛”的发源地,并进而认为南岛语族的祖先应该在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一带。

  “到了20世纪80年代,历史语言学研究认定,中国台湾原住民的语言是南岛语族最古老的语言分支。”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说,台湾大坌坑遗址被挖掘后,人们发现它跟太平洋地区的遗址性质相似,从生产工具、生活用器到习俗,都非常接近。

  然而,随后的考古发掘——壳丘头遗址把南岛语族的起源地锁定于福建沿海。

  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县平原镇南垄村东北的一处山麓坡地上,距城关约15公里,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址面积15000多平方米。自1964年被首次发现后,分别于1985年、2004年、2021年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2019年,壳丘头遗址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21年10月,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引人注目的是1985年的那次考古。当时,福建派出考古队,对壳丘头遗址进行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收获颇丰,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一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壳丘头文化跟台湾的大坌坑文化,是一个文化圈里的东西,他们一定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范雪春说,如此,就把南岛语族的“老家”一下子推到大陆来了。

  公开资料显示,南岛语族在东南沿海的发源可以追溯到距今12000~7500年左右。距今8000~7000年,是台湾岛南岛语族形成的关键时期;距今6000~5000年左右,出现最早一批跨越台湾海峡的南岛语族移民,这也是南岛语族祖先首次大规模向太平洋岛屿迁徙。

  经过数十年的考古研究,在掌握了中国东南沿海6000年以来大致的史前海洋文化发展序列的基础上,将南岛语族的文化与东南沿海等史前遗址充分对比之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比较有把握地讲,中国东南沿海才是南岛语族真正的起源地、出发地。”

  求证 

  14日,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在平潭史前文化展厅与海丝遗珍展厅,记者看到了许多考古遗存。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架上,向人们告知: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平潭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他们在此捕鱼、采贝、狩猎,还将“生活情趣”倾注在手工制作之上……

  1492年,当哥伦布驾着他的三桅船横渡大西洋,开启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时候,南岛语族的祖先早他数千年就从平潭这块热土开启了征服太平洋的伟大航程。

  然而,族群扩散的方式并不简单。彼时,远航工具十分简单,主要是单边驾艇独木舟和双连独木舟,没有先进的导航系统,他们借着洋流变化与星星导航,在辽阔海域内来回航行,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岛屿,这是人类史上伟大的海上移民壮举。

  为证实南岛语族迁徙的可能性,一场特殊的“寻根之旅”展开。2010年7月,6名南岛语族后人(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登上仿古独木舟,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启程,沿途经过库克群岛、纽埃、汤加、斐济、瓦努阿图、圣克鲁斯群岛、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反向沿着南岛语族先祖从中国东南沿海迁徙至太平洋诸岛屿的路线,远航1.6万海里后,抵达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所在地,种树立碑纪念。

  此次旅程历时4个月。这艘被命名为“自由号”的小船长15米,宽7米,重约4吨。“为了让航行更加贴近原始的状态,我们没有带任何现代产品上船,甚至连方便面也没有。辨识方向完全依靠观察星星的位置和洋流的走向,而海中的鱼则是我们仅有的食物来源。”组织此次活动的人叫易立亚,是波利尼西亚前总统的外交顾问。

  这为“平潭是研究南岛语族起源地的关键区域”这一学术观点提供了更多佐证。

  2014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团队从位于福建闽江口外马祖群岛亮岛上的人骨提取DNA,并以单倍体E为示踪指标,结果清楚地表明,生活在东南亚群岛和近大洋洲地区的南岛语族的基因发源地就在福建沿海。

  目前,平潭确认共有37处史前遗址,时间从旧石器时代跨越至商周时期。“通过各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探掘,平潭很可能是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2016年,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教授、考古学家罗莱随同福建省博物院考古团队,到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发掘现场调研,并为平潭史前遗址题写了这一段话。

  2020年,全世界最权威学术期刊之一——《科学》则发表一项重磅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团队成功在福建的奇和洞、昙石山和溪头遗址的史前人骨中提取了DNA,其结果进一步证明:福建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是西太平洋地区各岛屿上的南岛语族的祖先。

  解读 

  如今,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已被考古定性为福建海洋文化肇始的地方,是闽台史前文化之源,是目前福建沿海地区发现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也是台湾海峡西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平潭也因此被考古学界认为是研究南岛语族起源地的关键区域。

  2017年11月,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正式挂牌。这是国内首个国际性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依托壳丘头遗址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联合共建。

  很快,平潭启动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整个项目分为公共服务与考古体验区、核心遗址展示区、南岛语族国际文化交流区、南岛语族民俗文化村落区、乡土文化展示区、公园预留区等六大功能区。2019年1月,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获评为福建省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坐落于平原镇上攀村的传统石头厝民居建筑群之中。“在不破坏原建筑特色的前提下,我们对31栋传统石头厝进行改造和建设,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古村落中的传统民居石头厝改造成文物展厅、科研用房、会议室以及考古基地服务用房等,并对古村落人居环境进行了整治。”平潭综合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壳丘头遗址群龟山遗址保护棚内考古发掘现场,讲解员指着一处陶片告诉记者,可以看出此处有3个文化堆积层,最上面这层是该遗址的主要文化期,陶片成片成层堆积,遗物非常丰富,器类很多,质地优劣参半。主要的陶片有灰色、灰黄色、灰褐色、红黄色等,纹饰有素面、绳纹、方格纹等,生活器具可辨器形有釜、罐、杯、甗等。

  据介绍,与壳丘头遗址不同,龟山遗址的文物更加讲究美观,器物的外观都有漂亮的花纹,说明先人已经掌握了比较高明的烧制技术。其中有一件钵形釜器皿,材质为夹砂灰黄陶,下腹局部有灼烧痕迹,造型为敞口,表面装饰为交叉绳纹,是古人用来煮饭的器皿。

  范雪春说:“很多人把考古等同于‘挖宝’,实际上我们挖掘出土的大部分是不起眼的破陶片,而非绝世珍宝。然而,这在我们考古人的眼里,就是宝贝。考古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从最普通的迹象和物品里抽丝剥茧,还原我们祖先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将立足于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尤其是台湾海峡两岸史前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加强国际南岛语族起源及扩散、闽台史前文化关系等重大课题研究。”近30年来,范雪春在现实与远古两个世界之间“穿越”,尝试解开远古时代的层层密码,也希望从历史的遗存中解读其蕴含的诸多含义。

  推进 

  16日上午,实验区人大工委、实验区法院、实验区旅游文化服务中心和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旨在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建立文化文物司法保护基地。

  事实上,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有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信息学院、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党校等单位将其作为重要的科研、教学基地,陆续入驻开展研究工作。其科教方面作用也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每月都有三四十场次的集体来访参观学习。

  2019年10月,平潭召开了首届“平潭史前文化与太平洋考古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名文博界专家、学者等前来参会。论坛上形成共识:“平潭要充分发挥文物考古资源优势,深入梳理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历史,积极开展南岛语族文化研究与对台交流合作,讲好文物故事。”

  2021年9月6日—7日,“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论坛”在平潭举办。来自萨摩亚、密克罗尼西亚等地的代表参访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围绕经贸合作、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研讨。

  “应通过多学科相结合研究,争取设立国家级课题,加大对南岛语族课题的研究力度,来获得南岛语族研究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让研究成果为国际学界所了解和认同。”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可以依托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打造全球南岛语族专家交流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充分发掘和宣传平潭历史文化内涵。

  壳丘头遗址群是一张烫金的文化名片。厦门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闻捷为此建议,应通过保护和开发,让悠久的壳丘头文化得以传承,让平潭的人文与自然齐头并进,打造多样化的旅游形式,进一步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说,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代表着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从考古学和历史学角度来说,这进一步验证了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二者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和背景,这赋予了平潭岛壳丘头遗址群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为推动两岸进一步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平潭要抓住机会,以考古研究基地为起点,推动南岛语族论坛、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南岛语族主题村落等落地、发展,把南岛语族文化做强做大,助力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理事长郑国珍表示。

  在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记者还看到从海坛海峡水下遗址发掘的许多文物。该遗址是中国东南沿海海丝文化重要物质载体之一。范雪春介绍,下一步,平潭将争取福建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落地,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水下遗址博物馆,逐步实现海坛海峡水下遗址文物保护工作和考古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做好南岛语族考古这篇文章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是福建省乃至我国史前海洋文明的重大考古发现。当尘封多年的神秘面纱被揭开时,考古专家发现,平潭、台湾两座岛屿在文化遗址上有着共同的风格,台湾称为大坌坑文化,平潭称为壳丘头文化。

  这是“两岸一家亲”最真实的历史印证。平潭是闽台合作交流窗口、国家对外开放窗口,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扩容“朋友圈”,把南岛语族考古这篇文章做出高质量,向全世界讲好两岸故事。

  讲故事要有好的讲述方式和平台。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为两岸及国际学术界搭建起一个南岛语族起源研究和交流的学术平台,平潭要持续通过组织大型文物展览、举办南岛语族相关论坛、邀请境内外学术机构参与等方式,加强两岸学术界在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互鉴。

  在敦煌,数字壁画让“前端观影、后端看窟”成为可能。平潭可借鉴相关经验,深度运用科学技术,让收藏的文物、陈列的遗产“活”起来,让游客沉浸式穿越时空进行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同时,还应加速考古行业数字化进程,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新业态,拓展实验区文旅产业内涵。

 
 
来源:福建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