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仰韶故事》勾勒中国考古学百年发展历程
来源:中国考古 发布时间: 2022-01-07 13:14

 

  “整整一百年前,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古老的人类生活遗迹,中国现代考古学也由此诞生。在这之后、直到今天,向西到甘肃,向东到山东,向北到内蒙古,向南到湖北,在这么大的一片区域内,人们发现了五千多处和仰韶村类似的古代人类遗迹……”

  仰韶,一个许多人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正是在仰韶村落下的一铲,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仰韶文化是中国考古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以遗址所在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中国现代考古学就此起步。

  近期,5集纪录片《仰韶故事》在央视科教频道、央视综合频道热播。该片以仰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历程为主线,以对仰韶文化的考古历程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序、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事件和考古发现为切入点,全景式展现仰韶文化及其背后的故事,勾勒出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多元叙事,全景展现仰韶历史文化 

  1920年秋天,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采集员刘长山,前往河南西部山区采集古生物化石。在渑池县的仰韶村一带,他采集到了几百件石器、陶片和骨器,这个意外的收获,揭开了一个百年大发现的序幕……

  以时间为序,重返仰韶村遗址发掘的历史现场,《仰韶故事》全景展现出仰韶文化从现场发掘、系统梳理到惊艳问世的全过程,从特色器物彩陶、日常生活用品、建筑技术、墓葬形制等切口,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古代中国文明发展图景。

 

 

  层次递进、多元叙事,纪录片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仰韶故事:

  上世纪初,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他的中国同事,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在仰韶村的土地上正式开始了发掘工作,这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的“第一铲”。

  从器物到舌尖,仰韶的面纱也被逐一揭开: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是古人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具,人面鱼纹彩陶盆可能是人们对仰韶文化的第一个印象;通过对鱼化寨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的研究,考古工作者发现仰韶先民最主要的食物是今天俗称的小米和黄米。

 

 

  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之后的80多年里,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其他地区,又陆续发现了同样性质的村落遗址5000多处,在这些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仰韶先民留下的诸多遗迹,如房屋建筑、与天文有关的遗迹和高等级墓葬等遗存。

  实际上,对于仰韶文化的探索也一直延续至今,无数中国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证实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夏文化之间的传承延续关系,从而确立了中国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的文明发展谱系。

  纪录片通过探访、场景重现、专访访谈等丰富多元的叙事手段,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仰韶故事,帮助观众理解仰韶文化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与对中国考古学的深刻影响,阐释出考古之于当下的重要现实意义。

 

  深入挖掘,勾勒考古学百年发展历程 

  通过对仰韶故事的讲述,纪录片不仅展现了对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过程,也从多侧面展现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以来的发展历程:

  从仰韶遗址考古开始,“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田野发掘成为每一个考古人最基础、也最熟悉的工作方式;在仰韶村发掘时,从地质学家袁复礼到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专家学者的参与,也为考古学带来多学科合作、国际合作的传统;筛土成为考古工地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开始,地层学和类型学,成为现代考古学中基础性的工作方法。

 

 

  从田野发掘、器物类型研究、地层分类研究、浮选分析,再到多学科合作、国际合作,通过深入挖掘与案例化呈现,该片对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理念等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为观众展现出中国现代考古学持续发展、进步和繁荣的缩影。

  从筚路蓝缕到繁星满天,纪录片深入挖掘仰韶文化的内涵及其对中华文明的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展现出百年来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展现考古工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和顽强的工作作风。

  “仰韶文化从何处来”的答案重要吗?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所言:仰韶文化考古的重大成果,就是把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中华民族、中国的国家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梳理清楚,帮助我们找到中国远古的历史的源头。该片正是基于此观念,对仰韶故事进行了一次全景式展现与电视语言的转换性表达。

 
 
 
来源:中国考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