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故宫博物院共同主办的《国家宝藏》文物特展即将启幕。
两个多月来,《国家宝藏·展演季》开启了一场才华与创意齐飞、传统与现代共舞的国宝创演之旅。今日(12月25日)19:00央视三套播出的《国家宝藏·展演季》将迎来收官。福建出土的文物“唐波斯孔雀蓝釉陶瓶”首次登上《国家宝藏》系列节目。此外,央视频、B站、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平台也将同步播出。
福建博物院的唐波斯孔雀蓝釉陶瓶
该文物极可能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从西亚通过泉州港或福州的港口流传到福建,印证了我省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国家宝藏》收官 福建文物入选
《国家宝藏》三季以来,始终怀揣“让国宝活起来”的火热初心,不断提炼文物自身的独特气质、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挖掘历史深处的精神矿藏,引领大家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为深情致敬中国考古百年以来的上下求索,这场汇聚三季节目之沉淀和思考的文物特展,将以“何以中国”为主题,盛邀广大观众共赏百年考古的心血结晶。
节目中,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捧上集自福建泉州六胜塔下的土
节目中,来自全国 30所参展博物馆的馆长们齐聚一堂,为大家揭开《国家宝藏》文物特展的面纱。30位馆长还带来从当地重要考古遗址中采集到的“厚土立方”,现场齐心共建“何以中国”装置作品,以此启动特展。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捧来了土,这是采集自福建泉州六胜塔下的土。
在这场文物盛宴上,各大博物馆携珍贵馆藏而来,从新疆到辽宁,自陕西至福建,东西南北中汇聚一堂,展品涵盖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瓷器、古文献等多种文物品类,琳琅国宝包罗万象,尽显中华文明的光华璀璨。
亮相特展的国宝中,既有皿方罍(léi)、杜虎符、云梦睡虎地秦简、玉琮、商鞅方升、何尊、长信宫灯、颜氏家庙碑、《鹿王本生图》(复制品)、金瓯永固杯、商周十供等三季节目以来的高人气文物,也有首次登上《国家宝藏》节目的福建博物院的唐波斯孔雀蓝釉陶瓶与七璜组玉佩、鄂君启金节、唐僧取经图枕等珍贵文物。
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研究员介绍文物
蓝釉瓶印证福建“海丝”重要地位
据了解,1965年,福建省、福州市考古工作者联合在福州市北郊莲花峰南坡斗顶山塔仔里清理古墓,出土刘华墓志及一批随葬品,三件孔雀蓝釉陶瓶就是其随葬品,三件孔雀蓝釉瓶一件在国家博物馆,一件在福建博物院,另一件在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在福建博物院的“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厅,孔雀蓝釉陶瓶摆放在显眼位置。省博工作人员介绍,刘华是南汉南平王刘隐的次女,后嫁予闽王王审知次子闽惠宗王延钧为妻,后唐长兴元年(公元 930 年)卒于闽。闽国自王审知执政至王延钧称帝,境内较为安定,与内地关系也比较好。闽国与当时南亚、西亚等地区都有商业往来,史书上记载:“福州贡玳瑁琉璃犀象器,并珍玩、香药、奇品、色类良多,价累千万。”显而易见,闽国的这些贡品中很多就是舶来品,带有浓厚的异国色彩。而考古中,3件洋溢着异域风情的孔雀蓝釉陶瓶引起了考古人员的关注,判断极有可能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从西亚通过泉州港或福州的港口流传到福建的。
总体上瓶敛口,矮颈,广腹,小底,状如橄榄。肩颈部置 3 耳,上腹壁贴饰 3组半圆弧,下腹部有一圈粗绳纹贴塑。胎质粗疏,呈橙红色,通体施孔雀蓝釉,厚而晶莹,瓶青灰,3个陶瓶均放置在墓穴前室,此类器皿常用来盛油,用于墓内点灯,在古代葬俗中被称为“长明灯”。
今年,“孔雀蓝釉陶瓶”也入选了《丝绸之路文物》系列邮票选题,填补了福建邮票选题中福建本地文博单位馆藏文物的空白。
孔雀蓝釉陶瓶的出土,也进一步印证了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