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千载丝路起点泉州的故事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7-31 11:50

2001年4月,习近平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察。(资料图片) 

 

  如果说百年鼓浪屿是福建文明交流史上一段浓墨重彩的华章,那么与厦门紧邻的泉州,则见证了千年来多种文明包容互鉴的恒久力量。

  每年春天,泉州满城遍植的刺桐树树冠上就会缀满红花,远望似火,泉州也因此别称“刺桐城”。作为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天下之货仓”,泉州刺桐港曾与世界近百个国家保持着海上贸易,外国商人从泉州带走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奇珍异货和丰富多元的文化。

  1991年2月16日,作为泉州港重要组成部分的九日山,迎来了来自非洲、美洲、欧洲和亚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员30多人。

  历史上,九日山前的梁安港古渡,一江晋水浩荡东去,波通外海。在原九日山文管所所长胡家其的讲述下,一幅官方祈风祭典的历史画卷渐渐展开:“当时只能凭风远洋,中外商船,夏御东南风而来,冬乘西北风出海。官府为迎送蕃商首领,鼓励来泉贸易,每年举行祈风祭典,敬祭海神,向通远王祈求赐风。”

  在“山中无石不刻字”的九日山,考察队员留下一方英文石刻:“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的。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

  

7月8日拍摄的朝霞中的泉州古城(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福建省歌舞剧院以此为主题,编排了舞剧《丝海箫音》。舞剧推出后,反响很好。没想到,有一位观众,观看演出后一直惦记于心,并在20多年后,促成了这出舞剧的改编。

  这位观众,是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

  2014年5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简称“亚信峰会”)在上海召开。对峰会上表演的文艺节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能少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元素,建议筹备组进行补充。他还特地提到,23年前曾在福州看过舞剧《丝海箫音》。

  “很快,我们就接到了通知,以《丝海箫音》为母版,新编《丝路梦寻·海》,准备亮相上海。”福建省歌舞剧院原编导、《丝海箫音》主创人员之一吴玲红记忆犹新。

  经过紧张排练,2014年5月20日,《丝路梦寻·海》作为“亚信峰会”的开场歌舞,登上了国际舞台!

  此后,福建省歌舞剧院在《丝海箫音》基础上,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重新创排了大型舞剧《丝海梦寻》。

  2014年8月,《丝海梦寻》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2015年2月和4月,又先后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议厅上演。

  当代的故事由今人演绎,先民的故事则透过文化遗产娓娓道来。留住共同记忆,势在必行。

  2001年4月20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泉州调研,考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中国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的进展时,明确表示,“像这种有特色、有意义的项目应该大力支持”。

  2001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省文化厅提出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同意以省人民政府名义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同意成立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领导小组。

  此前,省文化厅作了一份可行性报告,提出泉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文化遗迹与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这些文化遗迹完整展现了长期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古代中国,在其海洋文明发展高峰时期的航运设施水平、文化交流与港口城市的建设情况。同时,体现了古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地位,从不同角度勾勒出10至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

  2002年6月,习近平再赴泉州市调研时,对泉州市请求省政府支持的事项作了议定,同意由省财政给予泉州市财力补助,要求泉州市抓紧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如今,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如同一艘远航归来的海船,静静停靠在泉州东湖边。馆内,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数百方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年代的外销陶瓷器,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民俗文化的器物……展示了中国古代海洋交通、航海科技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讲述了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互融共生的历史故事。每年2场以上的外展,则让更多的观众领略了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海洋文明。

  虽然元末明初的战乱和明清两朝的海禁,让泉州港盛景不复,但融入血脉的文化烙印,却永久改变了泉州城的面貌。

  福建最古老的佛寺开元寺里,婆罗门教的塔、印度教图案的柱、狮身人面的台基、飞天乐伎的翅膀……这些细节讲述着来自海外异国的传说。涂门街上,充满异域风情的清净寺,虽地处闹市,却古朴幽静;抬眼望去,就是飞檐翘角的关帝庙,不远处有一座供奉“海上女神”妈祖的天后宫……面朝大海的城市里,人们胸怀像大海,征程向大海,兼容并蓄、爱拼会赢。

  2019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金奈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晤时提出,支持中国福建省和泰米尔纳德邦、泉州市和金奈城建立友好省城关系,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2017年1月,国务院确定“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我国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18年6月29日,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列为“发还待议”,即缔约国需补充有关信息后重新提交申请并接受审议。

  2020年1月,我国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了重新编制的申报文本,项目名称调整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完整呈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福建省第五处世界遗产。

  (节选自2021年7月30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的《在保护与传承中凝聚强大的前进定力——习近平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福建纪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