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福建的茶、瓷的故事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7-31 11:50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各国如何共同应对挑战、迈向美好未来?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明确回答:“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在他看来,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在闽工作期间,如何借助多样化的交流媒介,以文化交流促民心相通,习近平有着深邃思考。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福建,有着1600多年的产茶历史。17世纪的万里茶道,以福建武夷山为起点,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到19世纪中期,茶道延长到13000多公里。

  

坦洋村及周边茶园新貌(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盛夏时节的宁德福安市坦洋村,茶山青翠。百年前,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西欧后风靡欧洲皇室,成为英式下午茶文化的主角之一,曾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然而,上世纪中叶,由于市场变迁等种种因素,坦洋工夫日渐没落。

  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先后四次来到坦洋村调研,提出了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的建议,并对茶文化“走出去”提出要求。“一定要珍视、保护、发展、应用好这个品牌,让坦洋工夫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990年5月4日,即将赴福州上任的习近平来到坦洋村,对坦洋工夫寄予厚望。

  如今,宁德已成为福建茶叶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打造了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等特色品牌。

  闽茶在“一带一路”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全国最大的产茶省份,依托“闽茶海丝行”活动,福建累计在海外设立12个“闽茶文化推广中心”,闽茶香飘世界,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中享有盛誉。

  八闽大地那抹清香,也始终萦绕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2021年仲春时节,武夷山脚下,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里,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乡亲们,“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在外交舞台上,习近平多次以茶引题、以茶会友,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生动阐释中国主张。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习近平主席送出的国礼,正是由福建代表性名优茶种——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福鼎白茶、武夷山正山小种组成的礼盒。

  “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以茶与酒,形象比喻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与茶叶制作技艺一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瓷器烧制技艺,不仅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见证了中外交流的繁荣历史,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始于宋、盛于元明的福建德化白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曾被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带回欧洲,享誉世界,被西方称为“中国白”。然而,近代以来,陶瓷作为德化县支柱产业,较长一段时间受困于“小、散、低”模式。

  2001年4月19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深入德化县调研,为陶瓷业发展指明方向:“要紧紧抓住陶瓷这一支柱产业,结构调整要围绕特色来优化,并不断向工艺县发展。”

  不仅如此,习近平还对瓷文化寄予厚望。“他详细了解陶瓷烧制工艺流程及陶瓷成分材料,对每件作品的创意构想、表现形式都饶有兴趣地谈论,还提出了殷切期望: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桂玉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调研宏益陶瓷研究所的情景记忆犹新。

  牢记“传出去”的殷切嘱托,千年窑火重放光彩。“陶瓷伉俪”陈桂玉、柯宏荣的作品《鹭岛女神》与《祥云平安》,被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国礼。“世界陶瓷之都”德化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乘着“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中国白”再出发。

  以茶、瓷为媒,得海洋文明风气之先的福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路先行。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福建特色文化的交流传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扩大“朋友圈”的桥梁纽带。

  

白瓷茶具(新华社发)

 

  日本长崎县历史文化博物馆里,“明朝体”书法作品、唐寺模型、妈祖雕塑……一件件藏品、一幅幅图片,都在诉说着中日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

  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特别提到:“我在福建省工作时,就知道17世纪中国名僧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的故事。在日本期间,隐元大师不仅传播了佛学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09年,我访问日本时,到访了北九州等地,直接体会到了两国人民割舍不断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联系。”

  他说:“中日一衣带水,2000多年来,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心中的主旋律,两国人民互学互鉴,促进了各自发展,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福州与日本那霸市的友好往来,率团赴那霸参加两市结好10周年纪念活动;支持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强调“妈祖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文化品质,很好地反映中华民族的性格,通过世界的交流和传播能树立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今日福建,接续保护文化根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应有之力。

  (节选自2021年7月30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的《在保护与传承中凝聚强大的前进定力——习近平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福建纪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