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有一座金字塔状孤峰。这便是万寿岩。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里“一廊万寿十二景,树绿花红果飘香”,似乎正透过山水,娓娓讲述着史前的故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万寿岩遗址。90年代末,经科学考古发掘,万寿岩出土大量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人工石铺地面及哺乳动物化石,将福建最早的人类活动时间提前到18.5万年前。然而,这个被誉为“南方周口店”的万寿岩,却险些毁于炸药包下。
上世纪70年代,三明一家钢铁生产企业买断万寿岩开采权,为此专门修建了30公里公路,从厂区直通矿区。岩前村村民担心采矿将破坏史前人类遗迹,于是推选出陈蕃发等五位老人作为代表,为炸药包下的万寿岩奔走疾呼。
1998年6月起,“五老叟”不断与企业协商,要求停止开采,同时向各级部门发出了抢救万寿岩的呼吁书。然而,开采并未因此停止。
对于岩前村村民来说,万寿岩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对于拥有开采权的企业来说,万寿岩是一座富矿。按照当时的企业产能,万寿岩的石灰石可供持续开采100年。一旦停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不说,矿源也将面临中断,每年预计损失近亿元。
矛盾愈演愈烈。“最尖锐时,村里老人干脆坐在埋了炸药的开采点上。”时任岩前村党支部书记王源河说。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权衡?万寿岩的命运何去何从?时任代省长习近平的介入,让这棘手的难题有了定论。
1999年12月底,福建省文化厅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有关情况的紧急汇报》。进入21世纪的第一天,习近平在这份报告上作出批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他在批示中明确要求,“三明市政府立即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洞穴遗址群的保护;协调、帮助三明钢铁厂尽快在异地选定新采矿点,做到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同时,决定由省财政拨款50万元,用于万寿岩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
时隔不到一个月,2000年1月25日,习近平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保护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意见》上再次批示:“省政府高度重视三明古代遗址保护,已于去年底专题协调,做过初步保护安排。请省文化厅进一步提出全面保护规划和意见。”
矿山可以再找,人类史前家园一旦灭失便不可恢复。习近平接连两次批示,让“五老叟”悬着的心终于落定。很快,企业全面停止在万寿岩爆破开采,将石灰石加工厂房和万寿岩山体无偿转让给当地文化部门。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企业很快异地选址,确定了新的采矿点,每吨冶炼成本因此增加15元。
2000年11月28日,省文化厅和三明市政府举行“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重大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习近平再次明确指示,务必使三明万寿岩的遗址保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以利于我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促进我们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
在此之后,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换挡提速,渐入佳境。
2002年5月,三明市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福建省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之后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由福建省政府公布实施。2002年8月,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万寿岩从此有了一支专司保护、展示、研究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队伍。2006年11月21日,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的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福建省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2017年10月1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三明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出台的第一部关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合理的活化利用,万寿岩既是三明的城市名片,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2017年12月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6月2日,适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福建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这处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公园,让文物活了起来,为广大公众构建了穿越时空、与远古人类对话的媒介。岩前村也从保护中尝到了甜头。“生态美了,人气旺了,村民腰包也更鼓了。”村党总支书记王远秋说,该遗址公园每年接待参观者达8万余人次,带动周边兴起了农家乐和休闲产业等。
曾经因为矿石开采而与“五老叟”剑拔弩张的三钢集团,也在协调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2018年,三钢获得“AAA国家级旅游景区”授牌,2019年被评为福建省首家钢铁工业观光工厂,成长为年产1200万吨钢、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节选自2021年7月30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的《在保护与传承中凝聚强大的前进定力——习近平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福建纪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