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谱写红色序章
来源:国家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1-03-01 10:02

  在北京紫禁城的东北方向几百米,有一座以红砖红瓦建成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的近代建筑“北大红楼”。百年前,它曾是北京城最具现代气息的建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活动地,北大红楼留下了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先驱者的不朽足迹。

  红色思想从这里传播 

  1918年9月,营建两年的红楼落成,成为北京文科、校部和图书馆所在地。1918年也是教育家蔡元培入主北大的第二年,在蔡元培的大刀阔斧革新下,北大人才云集,社团风起云涌,学风自由平等,成了引领时代先声之地。当时,文科学长陈独秀在红楼二层办公,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位于红楼一层,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两位主要领导人“南陈北李”聚集一堂。“中国向何处去?”动荡的政局,大量涌入的新思潮,充满理想的青年师生,注定了北大红楼会成为时代的焦点。

 

  “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文物资料保管部副主任刘静介绍,1918年1月,29岁的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把北大红楼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场所。

  在恢复原状的红楼一层东南角是图书馆主任室,为内外两间格局,靠北的一间是会客室,正中摆有六把木椅和一张木桌,窗边的报架上,折叠挂放着泛黄的旧报纸。靠南一间是李大钊的办公室,两个书柜里摆放着旧书,办公桌上的笔墨纸砚也复原为刚刚使用过的样子。

 

复原的李大钊图书馆主任室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在图书馆主任室,他写下著名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预言“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弥补《新青年》标榜“不谈政治”而无法密切配合政治斗争进行宣传的不足,1918年12月,李大钊与文科学长陈独秀、文科讲师张申府等,在红楼二层文科学长室创刊《每周评论》。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题为《新纪元》的社论,阐述俄国十月革命的深远历史意义,称之为“洗出一个新纪元来”。1919年“五四”前夕,同在北大红楼的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一文,将20世纪俄罗斯社会革命视为继18世纪法兰西政治革命之后又一“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

  1919年,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6卷5号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这一期和其后的6卷6号上,连载了李大钊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阶级斗争学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为了更好在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积极筹划组织了相关的社团。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大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次年11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公开活动。到1922年初,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最初的19人增至60多人,后来一度发展到200多人。

  1920年7月,李大钊兼任经济、史学等系教授。从此,他率先在北大文科各系开设唯物史观研究、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是中国大学第一次通过大学讲坛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9月到1920年4月,湖南青年毛泽东两度来京,在北大红楼度过了半年多的时光,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更影响了他的一生。第一次到北京,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将这个喜爱的学生介绍给李大钊。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员,每天到刚刚落成的红楼一层西头的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报刊和来阅览人的姓名,管理15种中外文报纸。在这里毛泽东见到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以及风云一时的学生领袖们,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这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毛泽东认为自己“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19年底,毛泽东再次到北京,虽然没有在北大校内工作,但他的活动许多却是在北大校内进行。他回忆说,他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特别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到了一九二零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红色种子从这里萌发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图书馆主任室成为当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的汇集之地。1920年时,这间图书馆主任室的马克思主义色彩日益浓厚起来。

  1920年初,为躲避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转移到上海。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护送他出京。途中,二人共商建党大计。

  1920年3月,在图书馆主任室,李大钊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讨建党问题。谈话后,李大钊找到北大学生罗章龙、张国焘、李梅羹、刘仁静等同维经斯基会面。维经斯基介绍了十月革命,让中国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看到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轮廓。由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即将去上海会见陈独秀。临行前,李大钊致辞说,我们这些人只是几颗革命种子,以后要好好耕作,把种子栽培起来,将来一定会有收获的。

  继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后,1920年10月,李大钊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在图书馆主任室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李大钊为小组负责人。1920年10月,在李大钊办公室,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这是北京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1920年11月,北京共产党小组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邓中夏、高君宇、黄日葵、张申府、刘仁静等,都是北大进步师生。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北方的传播。他们还通过出版工人通俗读物、举办劳动补习学校、组织工会等方式积极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引导了一批先进分子迅速成长。中共一大召开前国内外共有8个早期党组织,其中6个党组织的负责人都在北大学习、工作过。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有6人曾在北大学习或工作过。

 

  追溯历史 还原现场 

  白底黑字的标语条幅、桌面上散落的笔纸传单……位于红楼一层的北大学生社团“新潮社”旧址,还原了“五四”前夜的场景:1919年5月3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北大学生与各高校学生代表集会,决定把原定于5月7日举行的示威大游行提前到4日。学生们连夜手书3000多条标语,桌上摆放着游行的用品,铁皮喇叭、水壶。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在长桌旁执笔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北京全体学界通告》:“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2002年4月,北大红楼成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所在地,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以复原五四时期北大红楼历史面貌为主,并辅以陈列展览,陆续恢复了图书馆主任室、登录室、新潮杂志社,第二阅览室、学生大教室、第十四书库,校长室、校长办公室、文科学长室、文科教员休息室等历史原貌;展示了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毛泽东等在红楼工作时的情景,凸显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红楼历史氛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伟大觉醒”到“伟大开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唤醒一代青年,指引他们在比较和追求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复原的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等,让更多观众走进历史场景,感受红色印记。

 

复原的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

 

  由于李大钊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1950年,北京大学在原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的办公室内布置了“毛主席在校工作处” 和“李大钊纪念堂”,于5月4日开幕。当时找到了李大钊用过的两个书柜,其他的家具是从学校内找来的,室内一切陈设尽量按照李大钊和毛泽东在北大工作时的原样陈设。纪念室共分内外两间,外屋是会客室,里屋是工作室。办公室靠窗放着办公桌,左边玻璃柜里陈列着李大钊的书籍。1963年3月至1964年4月,文物博物馆研究所遵照文物局指示,对李大钊、毛泽东、鲁迅在北大红楼工作的史实进行调查研究,并收集当年原有的家具设备,为充实“李大钊同志工作处”和对“毛泽东同志工作处”及“鲁迅先生讲课处”复原陈列做准备。他们访问了有关北大老职员、老学生、老工友,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陈列复原资料。考虑到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时曾在三个地方工作过,即“第二阅览室”(管理报纸阅览)、“图书馆主任室”(协助整理图书)、“登录室”(抄写卡片),其中以在“第二阅览室”的工作时间最长,为主要工作地点,认为1950年将毛主席工作处安排在李大钊办公室的外间是不合适的。由于“文革”开始,这次复原并没有落实。

  为迎接北大百年校庆,将李大钊和毛泽东使用过的办公室和工作室恢复、整理、展出被提上日程。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展陈人员对原李大钊办公室和毛泽东工作过的“北大新闻纸阅览室”做了原状陈列,李大钊办公室基本按1963年至1964年调查采访的基础上完成,内间主要是书柜与书桌,外间主要是会议桌椅,其他陈列品的摆放也是按照几位老人的回忆布置的,基本恢复了李大钊办公室的原貌。

  在北大红楼一层的第二阅览室,又称为“新闻纸阅览室”,是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据北大老职员回忆,在入门的窗前有一张三屉桌和一把木椅,桌上有笔、墨盒。房子中间有一长排报架带阅览桌。靠北墙还有一排阅报台。板凳放在中间的报架两排,固定在地板上。当时有的人坐着看,有的人站着看。第二阅览室也被尽可能还原成当年的模样,报架上摆放着北京《晨报》《京报》《国民公报》《顺天时报》,上海《申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天津《大公报》以及英文《北京导报》等中外文报纸,每一张都是按照当年报纸原样复制的。

 

  红色文化永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五四运动和建党早期史料和文物的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一直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2002年开馆,成立时间晚,但是经过努力,短短几年内就收集到4000多件(套)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9件(套)。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秦素银说,这些馆藏文物主要的来源是五四运动文化名人的家属和后人的捐赠。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并之后,原鲁博的馆藏文物中也有大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藏品。上级领导部门移交的文物,如2005年移交的红楼相关文物资料中就有李大钊的原版照片和手稿原件,还有两份“唯物史观”的试卷等。这些都成为今天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北京建党早期的珍贵史料。

  在这些藏品中,1923年北京大学政治系二年级学生马昌民和罗敦伟的“唯物史观”试卷,考试题目为“试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史学影响”,这两位青年学生都详尽阐述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李大钊给出了“玖拾伍分”的高分。早在1920年李大钊就在《新青年》八卷四号上发表了《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一文,此后又在课堂上向青年学生们传道授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大钊在北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生动情景。

  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五四现场”和“光辉起点”专题展览在红楼开幕。“五四现场”展览再现了自1919年5月4日学生游行至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对德和约的全过程,让观众感悟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光辉起点”专题展览,以680余件展品,集中展示了从鸦片战争到大革命时期发生在北京乃至北方地区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展现了革命先辈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所做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干部准备。

  2018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馆”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向公众开放。以大量的历史图片、珍贵文物、文献资料、艺术作品等,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艰辛历程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探寻救国之道时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近年来,前来北大红楼参观的观众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这里总能接待大批的参观者。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马海亭介绍,许多军地单位把红楼作为教育基地,纷纷组织干部、群众和官兵前来参观学习。自2019年始,大批青年涌入北大红楼,“不只是成倍增长,应该说是几何级数增长”。

  目前北大红楼正在筹备一场大型展览,展示中共早期革命活动的风雨历程,将在今年党的生日前向社会开放。

  激荡百年,红楼见证了一个民族的“伟大觉醒”和“伟大开端”。

  走进红楼,就是走进历史现场。

 
 
来源:国家文物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