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在保护利用中永续传承——文物工作者深入学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
来源:国家文物局 发布时间: 2023-12-26 22:44

 

  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着力健全保护机构,着力完善保护机制,着力筑牢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文明互鉴。 

  广大文物工作者纷纷表示,将深入学习领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自觉贯彻落实到文物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决担负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责任,确保规划落地、政策落实、工作见效,奋力谱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  

  法者,天下之仪也。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会议强调,要着力筑牢法治保障,加大督察力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  

  “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以法治建设贯通血脉,以政策供给增强力量,努力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撑。”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说。  

  他表示,将推动加快修订文物保护法,进一步完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制度,健全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程序,明确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相关规划,明确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实行原址保护并新增相关措施和迁移拆除审批,填补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空白,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推动红色资源、长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等立法,着力筑牢各类文物“应保尽保”屏障。开展国家文物政策理论课题研究,围绕“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文物新篇章等加强理论阐释,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机制举措,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推介开辟文物工作新局面。  

  固本培元强根基,守正创新展效能。会议强调,要着力健全保护机构,着力完善保护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改革,形成工作合力。  

  国家文物局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人事司司长朱晓东表示,与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新要求和我国丰富的文物资源数量、艰巨的文物保护任务相比,目前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基层文物管理保护能力水平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文保机构弱化、人员编制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亟需进一步充实加强。他认为,要重点推进市县级文物机构队伍建设,健全保护机构,增加人员编制,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效能,推进文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日,陕西省财政厅、省文物局印发《财政支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财政支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明确相关职责要求,及时回应了“要加大发展改革、财政、金融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力度”的会议要求。  

  “我们将着力推进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机构,充实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加快推进条例立法,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制度保障。健全打击防范文物犯罪长效工作机制,筑牢文物安全底线。”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贾强表示,将持续深化研究阐释,深入开展石峁遗址、周原遗址、秦东陵、汉霸陵等重大考古项目,加强跨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模式,全面建成延安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一流示范样板,加快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不断提高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的展示利用水平。  

  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会议强调,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构建大保护格局。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认为,必须坚决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统规自建、流水不腐的保护机制,将社会生活的延续性作为历史城、镇、村、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禁止在其中实施大规模房屋土地征收、居民外迁和房地产开发活动。破解乡村文化遗产家底不清、资源流失等问题,探索适应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性机制。  

  近年来,北京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从中轴线到整个北京老城,从7处世界文化遗产到3条文化带,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表示,将更加突出文物系统保护,以“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重点任务为主线,强化中轴线统筹管理和老城整体保护,打造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北京样板”,发挥好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辐射效应,集中连片打造革命文物主题片区。更加突出文物活化利用,探索实施文物腾退保护与使用功能优化,让文物在“博物馆活动月”“公众考古季”等文化品牌的带动下焕发时代活力。更加突出人民共享,持续提升“博物馆之城”建设水平,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日前,河北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保护第一、深研细究、融合发展、活化利用,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整体水平。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罗向军表示,将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部署要求,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压实文物保护责任,做好长城、大运河等重点文物保护工作,推进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做好正定、蔚县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工作。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项目,深入研究泥河湾人类探源、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中原文明化进程等重大课题。提高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实现大遗址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日前,国家文物局召开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会,浙江余杭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深挖价值内涵,全力打造现代文明展示窗口。”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姝表示,将深化学术研究,抓紧构建系统性研究体系,全力打造良渚文化研究高地。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打造成为内涵更丰富、创新成果更丰硕、独特魅力更彰显的文明圣地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深入实施良渚生活美学工程,以现代表达演绎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价值有效输出。  

  坚持传承优先理念,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赓续中华文明,谱写当代华章。会议强调,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近年来,全国持续推进博物馆建设发展,完善发展定位、体制机制、体系布局、功能发挥。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表示,将继续深入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不断完善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博物馆藏品资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推动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展览展示的创新性发展,策划推出一批有深度、有温度的精品陈列和教育活动,让“活起来”的文物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展示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让人们在博物馆里走近历史、读懂中国。  

  疏源浚流,与古为新,加强文物展示利用,提升文物宣传传播,有助于凝聚文物保护共识,创新文明传承样态。  

  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表示,将聚焦主业,深耕行业,加强主题宣传策划,做好文物新闻宣传报道,打造更多有内涵、有品质、受欢迎的传播品牌,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文物和文化遗产故事,讲好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故事,激励广大文博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推进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书写文博篇章,贡献文博力量。  

  金瑞国表示,将深化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文物宣传传播工作指导意见,构建全类型、全链条、全媒体、全方位的文物宣传体系,持续推出《寻古中国》《何以中国》等精品节目。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会议强调,着力推动文明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陈名杰表示,将依托北京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帮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更好读懂中国。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北京贡献。  

  王姝表示,将持续放大首届“良渚论坛”溢出效应,逐步将其打造为中外文明对话领域的旗舰平台;广泛开展国际学术、艺术交流活动,深度参与“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国家级文化数字化工程,不断拓宽良渚文化驶向现代化的新航道。全方位构建多元立体的“专业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体系,进一步向世界讲好良渚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