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皮尺丈量的沙沙声惊醒了沉睡的工业遗存;巴蜀古道,村民指着新发现的碑刻向普查员讲述祖辈口耳相传的故事;长江之滨,三维扫描仪为明代粮仓的砖木结构建立厘米级数字档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在祖国大地深入推进,一步步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摸清文物家底,定期更新文物地图,是文物实现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的重要前提。“四普”是对中华文明家底的系统性梳理,也为进一步构建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筑牢根基。从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到构建起“国-省-市-县”联动机制,再到新发现层出不穷,文物普查工作步步深入、稳步推进。相较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深度融合,折射出顶层设计的创新升级。四川出台文物保护“容积率”奖励政策,调动地方政府、建设单位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实现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福建结合文物资源特色,同步开展闽南红砖建筑、土楼、土堡、庄寨、廊桥、涉侨、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等9项专项文物调查,普专结合强化成果应用;陕西组建的考古、测绘等复合型普查团队,探索出“文物定性,测绘定量”工作模式,有效提高普查效率和质量,展现出地方实践的生动探索。山西长治的村庄里,北斗定位仪智能手持采集终端打点、登记,绘制平面草图……普查队员分工协作,细致高效地完成文物点的实地复查工作;福建长汀的密林中,普查队员在指尖轻点测量设备,对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采集和记录,准确地划定文物边界和范围;陕西岐阳遗址的麦田里,无人机掠过33万平方米的土地,将遗址完整分布图传回终端。“四普”队员的“行囊”迭代升级,激光扫描仪还原古建肌理,RTK测量仪结合北斗精准定位遗址坐标……“相较于以前,现在普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普查队员的感慨,道出科技赋予文物普查“加速度”的奥秘。在西藏,有一支5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藏族女子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雪域高原上,以“白昼丈量+深夜建档”的工作节奏,展现着女性在文物保护中的独特力量。在北京,参与过两次文物普查志愿工作的黄浩感叹,“文物普查帮助我们了解身边的文物,它可能就是不起眼的一砖一瓦,但确确实实承载着对祖先的回忆和民族的历史。”志愿活动虽短暂,却在黄浩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未来他将持续关注文物保护事业。在山东沂源,曾参加“三普”的52岁的文物普查员郑德平带着年轻队员穿梭山间,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辨认文物标本、如何确定文物点年代等,毫无保留地将知识经验传授给他们。从“三普”到“四普”,一代代文保人的传承接力,恰如流淌在山间的涓涓溪流,虽九曲回环,终将汇成江海。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对文物价值的认知与行动力。湖北竹溪将4处“四普”新发现文物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践行“应普尽普、应保尽保”“边普查、边保护”的生动实践。文物普查的“成都标准”,为文物建立“健康档案”,为未来的系统性保护提供坚实支撑;京张铁路三堡段普查时发现的一段300米的火车钢轨,在研究材料有限的情况下,普查队员主动借助民间铁路铭文爱好者的力量,为京张铁路的修建历史增添一笔生动的注脚。
从《周礼》记载的 “司徒掌邦土,以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细致入微地勘察各类资源,到今日跨越四季跋涉,记录下的串串文物点坐标数据,中华民族对自身的求索从未改变。当文物普查队员背包里的手电筒闪烁在群山间,无人机的羽翼掠过天际线,在一代代人的智慧与热忱中,中华文明的长卷,展开属于这个时代的叙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