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

——平和县持续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来源:平和新闻 发布时间: 2024-11-21 10:56

 

  11月12日,平和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队队员在芦溪镇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对全镇范围内包括“三普”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内的地下、地面文物古迹进行实地调查。

  

 

  芦溪镇文物实地调查已经持续一周多时间,共复查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80多处。在芦溪镇海拔1092米黄泥尖主峰下的新村村境内的“万岁爷石刻”是这次普查新发现点,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普查员带着调查所需的工具,披荆斩棘,艰难行进,最终登上海拔1028米的石刻所在地,他们仔细辨认文物的年代、材质和工艺,用相机、纸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这个石刻遗址是明朝时期的,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了,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楹联书法风格凸显、苍劲有力。”平和县文保中心主任杨征看到这样文物非常激动。

 

 

  文物普查,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入探寻,也是对文化遗产的全面梳理。平和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普查队员们不畏艰辛,穿梭于乡村城镇,走访于山间田野,用专业的知识和敏锐的眼光,寻找着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珍宝。严谨细致,对每一处可能存在文物的地方都进行了认真的勘察。从古老的寺庙、祠堂到传统的民居、牌坊,从古老的碑刻、石刻到特色的近现代建筑及革命文物,每一处、每一件文物都被详细记录下来,包括其名称、年代、材质、保存状况等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为文物的保护提供了依据,也为后人了解平和县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普查期间,他们要经历高温、陡坡、擦伤、野兽等种种考验,然而,他们不仅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还要时刻留意周围的文物遗迹。“8月中旬,我们在小溪镇巡岩山开展遗址调查的过程中,雨后第二天,山路泥泞湿滑。一个队员在攀爬山坡前往遗址点途中,脚一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手臂被树枝刮出伤口,他咬咬牙,用布条简易包扎,又向着目标坚定迈进,不肯因伤退缩半步”县文保中心副主任陈圣典回忆道,尽管如此,普查员们仍坚守岗位,用专业和热情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力量。

 

 

  在普查的基础上,平和县还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对于那些保存状况较好的文物,制定了科学的保护方案,定期进行维护和修缮;对于那些濒危的文物,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确保它们不被岁月侵蚀和人为破坏。今年来,我县在开展文物普查的基础上,持续开展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已经基本竣工的有庄上大楼、前山胡氏宗祠、黄梧宗祠,还在施工中的有崇福堂、思永楼等文物保护工程。同时,组织开展龙见楼、聚顺堂、小芦溪点编旧址、平和县委旧址等文物保护修缮设计方案编制工作,上报省文物局审批;当前,龙见楼、聚顺堂修缮工程设计方案通过省文物局批复。同时,普查员还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让大家认识到文物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据了解,平和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从今年2月开始,分阶段进行,到2026年6月结束。今年8月,平和县正式开展“四普”实地调查阶段工作,按照先难后易,从平和县文物分布比较密集的西半县开始,对“三普”登记的489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并进行新发现文物的普查登记。截至当前,已基本完成了平和县西半县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核工作,采集新发现文物线索信息30多条,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15处。全县累计完成复查及新发现文物实地普查登记330多处。

 

 

  下一步,平和县将根据“四普”调查成果,对全县文物现状进行综合评估,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文物点修缮规划,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利用新途径,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内涵,讲好文物故事,传承文化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