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热爱 自有万般精彩——走进两个文保家庭,看他们的热爱与坚守
来源:厦门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8-19 09:13

 

左起:妻子谢惠雅,丈夫郑东

 

左起:妈妈林花舞,爸爸林水灿,林欣墙

  

  由厦门市博物馆举办的2024厦门公众考古季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大背景下,文物保护也正受到越来越多市民关注。本期家访,厦门日报记者走进考古专家与闽南技艺传承人家中,为读者呈现另一角度的“考古人”与“传承人”。

 

  关键词:热爱

  搞起考古业务 浑身都舒坦了

  ●出镜家庭:丈夫,郑东,61岁,厦门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员、古建筑保护和文物鉴定专家。妻子,谢惠雅,58岁,厦门市博物馆副研究员。

  ●家庭地址:海天路

  ●心愿:希望越来越多人爱上考古,了解厦门历史,希望闽南文化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约了晚7点的采访,6点50分郑东才放下手头的资料:厚厚的一沓关于近期厦门古建筑抢救性修缮工程设计的方案。“每个方案背后,都是一个甚至几个亟待修缮的文物,”郑东解释说,他不敢让它们“等”太久,是责任更是真心热爱。郑东出生在鼓浪屿,初中随父母到闽北。高考那年他以高出重点线40多分的成绩,成了县文科状元。厦门大学的招生老师翻山越岭来争取他入学。当听到“只要来厦大,专业任你选”这句后,懵懂的他选择了考古学专业,自此开启了他与考古学长达半生的羁绊。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厦门市文化局文物科,虽也能接触到文物,但他更记挂着最喜欢的田野考古。“来到厦门市博物馆,重新搞起考古业务,浑身都舒坦了。”他形容说。

  跟他做了一辈子同事的妻子谢惠雅还记得,那些年的夏天,下班后同事们有的在单位外面院子里乘凉,有的泡茶,有的打牌,唯有个年轻小伙,一个人闷在单位地下室,对着一堆调查采集来的瓷片,或清洗、编号,或低头写写画画。屋外热闹喧哗,屋里闷热难当,但小伙始终沉浸其中,这深深吸引了她。这个小伙就是当年的郑东。

  热爱,是郑东一往无前的动力。“那会儿正同一位古陶瓷老师开展摸底调查厦门古陶瓷窑址!”郑东笑着说:“从唐五代的、到宋元时期的、再到明清时期的,厦门大小古窑址,水边的、山里的,我们全跑遍了。”单说不过瘾,他拿出由他编著的《厦门陶瓷之路》与记者分享:当年他和同事在地图上看到,在同安莲花镇有一个不显眼的地名叫“碗窑”,说不定与古陶瓷有关,当即出发进山。在山里一路找老乡问,辗转找到如今的上陵村,又顺着深山溪流一路攀爬,才在一处偏僻林中找到废弃的古窑炉和遗物堆积……“我们可兴奋了,连夜开始研究。”郑东回忆说。

  后来,这一成果成为填补厦门制瓷历史尤其明朝时期这段空白的重要发现。这些都被他写入了反映厦门古陶瓷历史及文物的考古书籍《厦门陶瓷之路》中,这是一本证实厦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的考古著作。

  郑东还常年热心于对考古新人的培养和全民考古兴趣培养,已退休的他,在今年厦门市博物馆举办的2024厦门公众考古季中,仍不辞辛苦继续授课。退休后他还全力投入到全市的古建筑修缮工作中,“前几天我还在工地现场,跟年轻人一起爬上集美学村几十米高的脚手架呢!”他笑着说。也正是因着他对考古的热爱和对厦门文物的熟悉,在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他再次挑起重担,作为市、区专家,与厦门文物界的“新生代”们一同投身城区乡间、山林田野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中。

 

  关键词:传承

  四岁那一年就爱上闽南建筑 

  ●出镜家庭: 儿子,林欣墙,27岁,翔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建筑学硕士(研究方向:闽南传统建筑修缮技术)。父亲,林水灿,50岁,翔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瓷雕技艺传承人;母亲,林花舞,50岁,翔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瓷雕技艺传承人。

  ●家庭地址: 翔安垵山村

  ●心愿:希望更多青年携手共进,做好闽南传统建筑保护工作。

  20多年前,小小的林欣墙跟着爸爸爬上脚手架,抱着竹竿仰望古厝顶的剪瓷雕、灰塑彩绘,眼神中满是仰慕与好奇。20多年后,记者在林家工坊中看到,林欣墙也跟他爸妈一样,拿起工具,一点点实现着闽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今年27岁的林欣墙既是一名研究闽南传统建筑修缮技术的硕士生,也是翔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之一。“我与闽南的传统建筑天生有缘,”林欣墙解读说,他名字里的“欣墙”,是因出生时爸爸正修缮翔安垵山顶头里的林氏小宗祠外墙脊坠灰塑彩绘而来,意为“欣赏墙壁的装饰艺术”。

  林家有一门手艺:剪瓷雕,传至林欣墙这一辈已是第三代。从小,林欣墙对爸妈最多的印象,就是辗转在闽南的庙宇、祠堂或古厝的修缮工程现场。“爸爸在屋顶忙碌,妈妈在下面剪瓷,”林欣墙说,他记得4岁那年,他跟在爸爸后面爬上脚手架,一边抱紧竹竿一边抬头仰望屋顶,闽南古建筑那优美的线条,绚烂的色彩,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中最震撼他的,是各种龙的造型。回家后,他自己找来草稿纸,不停练习画龙。“小学班主任一直夸我龙画的特别好,”他说。七八岁时,他开始模仿妈妈林花舞剪瓷。“我们从来没有刻意引导他,都是他自己兴趣爱好使然,”林花舞说,当她再次注意到时,儿子手中的瓷雕片已颇具形态。

  林花舞说,研究画图、剪瓷、灰塑……在最顽皮的年纪,林欣墙偏偏做着最需要耐心的事。高考时,他选择了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当他通过二伯林满得知华侨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有闽南传统建筑营缮技艺这一研究方向时,他选择继续深造。“对于他的选择,我们一直都是无条件支持,”林水灿不善言辞,语气间的包容与肯定却是满溢。林欣墙说,梁思成是他的偶像,他希望自己日后也能成为一名有思想,懂艺术的“哲匠”。

  林欣墙从小在家族手艺氛围中成长,看到在很多闽南古建筑修缮工地,师傅们大都已六七十岁,最年轻的也已40多岁……这些见闻与感触,都推动着他要为闽南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做更多的事。他希望更多青年携手共进,做好闽南传统建筑保护工作。

 

(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文 卢剑豪/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