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私人产权文物保护现场,记者与政府、运营方、产权方等多方交流时感受到:这里打破了“保护即投入、运营即破坏”的二元对立,用机制创新找到了保护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由于私人产权文物的特殊性,其保护的核心痛点始终围绕着“谁来出钱、谁来管理、谁得收益”的权责利失衡困境。鲤城区探索的突破在于跳出了“政府全包”或“产权人自负”的单一思维。针对暂时无法征收、产权分散的古厝,通过“产权置换”“以修代租”等差异化产权政策灵活应对;针对有开发潜力的古厝,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此外,政府通过提供司法帮扶、资金奖励、教育倾斜等方式,激发产权人配合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协调者”,用政策杠杆撬动各方资源,让政府、产权人、经营主体都能看到可持续的利益点,实现多方利益的初步平衡。司法护航文物保护同样值得关注,司法力量的介入让文物保护有了更坚实的后盾,也在法律框架内进一步明确了各方权责,为利益平衡提供法律支撑。
活化利用是实现利益平衡最关键的一环。泉州不是进行简单的“商业开发”,而是将古厝变成主题展馆、打造文旅游径,让世遗文化滋养商业业态,让新业态点亮世遗文化。这样一来,产权人能获得租金,政府能传承文化,游客能触摸历史,“三方共赢”的模式破解了“保护没钱、运营变味”的死循环。
放眼全国,私人产权文物之困普遍存在。泉州的探索经验证明,私人产权文物保护不是无解难题,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打破思维定式,用机制创新平衡各方利益。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复刻方法,而在于提供一套“问题导向”的破题逻辑:从本地实际出发,让每个参与方都能成为保护的“受益者”,真正守住文物的未来。
(福建日报记者 赵文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