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丨让万寿岩故事“声”入人心
来源:三明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9-15 10:58

在万寿岩遗址博物馆,二十万年前的人类文明曙光正透过讲解员的声音,穿越时空与当代人对话。作为万寿岩第一代讲解员,市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曾秀秀的职业生涯与这座遗址的保护利用历程紧密相连,那些浸润着汗水与热爱的时光,至今仍在她的记忆里熠熠生辉——

2006年11月,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刚刚开放,还没有专职的讲解员,讲解全靠曾参与考古的专业人士。他们从头到尾跟着发掘,对万寿岩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面对专家学者和领导嘉宾,他们讲的都是最硬核的考古细节。

当年的我从未想过,几年后的自己会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2012年,万寿岩的保护利用进入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走进这里,配备专业讲解员成了迫在眉睫的需求。那时我已有9年的讲解和文物管理经验,刚拿了省讲解员大赛二等奖。市文保中心主任余生富就给了我一份万寿岩的讲解词,让我熟悉后再到万寿岩实地讲解,作为对我的最终考察。

虽然我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在考古和对旧石器时代领域的研究,我是真正的门外汉。毕竟万寿岩正式发掘前,全省都没发现过旧石器时代遗址,网络资料也寥寥无几。我只能硬着头皮死记硬背,把讲解词一点点啃下来。我还特地到万寿岩实地转了一圈,在山石草木间加深理解。

2013年春节期间,“大考”来了,地点就在船帆洞门口。现在的船帆洞有宽敞安全的游客栈道,不像当时还没对外开放,洞里只有考古留下的石块台阶。恰逢雨季,洞壁雨水渗得厉害,空气里都是潮湿的味道。

我站在洞口,向来自文旅局的评委们讲解文化层、石铺地面和遗址的意义。讲解还算顺利,但我手心全是汗,心里直打鼓,生怕评委提出专业的考古问题,自己答不上来。

好在我是幼师专业出身,普通话还算标准,加上年轻有活力,这才过了关。评委们还纷纷鼓励我:“真不错!”

通过考核后,余主任没让我立刻到博物馆上岗,而是让我在市文保中心学习充电三个月——研读考古书籍。

正式上岗后,我很快发现,博物馆展陈设计已经有些过时了,一眼望去只有简单上墙的展板,以及部分在透明柜子里陈列的石器,用讲解词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难度不小。

转机出现在2014年,三明市投资1000多万元对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陈列进行改版提升。大到展陈大纲的设计,小到一块石器的摆放,我都有幸全程参与。我还结合讲解的实际需求,提出不少建议,并向参与过发掘的老同事请教,把他们口中的幕后故事融入讲解词中。博物馆改版工程结束时,一篇清晰合理的讲解词也同步完工了。

博物馆改版后的效果立竿见影,参观人流开始噌噌往上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也纷纷前来报道。那段时间,我每天要讲五六场,每场一个多小时,一天下来口干舌燥、极度疲劳。

这种连轴转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多。高强度的讲解不仅帮助我优化了讲解词,更让我吃透了考古知识。

比如讲石铺地面时,观众总好奇为什么可以断定它不是天然形成的。在同事的帮助下,我总结了三点:一是石灰岩溶洞内没有鹅卵石,这些肯定是原始人类从洞外搬来的;二是石块排列无序,若是流水冲进来的会呈现大小顺序;三是几百件石器多在石铺地面附近发现。这三点一讲,观众立刻就懂了。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启动后,我有时也会和同事们一起参与实地考察。项目还没做完,2016年7月我就被调到市博物馆,只有遇到重要接待任务才回万寿岩帮忙。万寿岩面向社会招聘新讲解员后,我还时常回去培训,手把手帮新人成长。

在万寿岩工作期间付出的汗水,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力量。2021年,我被评为五星级讲解员,这是三明市讲解员的最高等级荣誉。

我时常回忆起在万寿岩工作的日子,当时我把所有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了讲解工作中,陪伴着万寿岩走过了一段从鲜为人知到游人如织的精彩发展之旅。

如今,万寿岩遗址的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做得越来越好,一系列活动办得有声有色,还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我在万寿岩工作期间结交了不少当地朋友,他们现在还时常与我分享万寿岩发展的喜悦。

为了跟上万寿岩发展的脚步,我们还要继续在讲解员的培养上多下功夫,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讲解员队伍,让沉睡的古老遗址“活”起来,让万寿岩的故事真正“声”入人心。

 

 

(讲述:曾秀秀 采录:金 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