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痴”龚迪发:一生守护廊桥千年遗梦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发布时间: 2025-08-28 17:05

8月27日,福建省文物局向龚迪发同志家属发去唁电,对龚迪发同志与世长辞致以沉痛哀悼,并向家属表达亲切慰问。唁电中提及,龚迪发同志长期深耕文物领域,潜心钻研业务,为福建文物事业尤其是廊桥研究与保护倾注心血、无私奉献,以“一生择一事”的执着精神,成为全省文物工作者的学习榜样。

龚迪发与寿宁杨梅洲桥

据悉,原宁德市寿宁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寿宁县劳动模范龚迪发,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26日在寿宁县城离世,享年76岁。这位毕生与廊桥相伴的“桥痴”,将未竟的廊桥保护心愿,永远留在了他深爱的闽东大地。

龚迪发的廊桥情缘始于1975年,他从寿宁南阳镇文化站工作起步,1989年调任县文化馆负责全县文物管理与保护,成为当时寿宁县唯一的文物工作者。此后数十年,他的足迹遍布寿宁200多个村庄,手持纸笔穿越荒岭溪涧,对下党水尾桥、平溪桥等廊桥进行早期调查记录,将个人生命与廊桥命运紧紧相连。

龚迪发(右一)与上海交大刘杰教授一起探秘古廊桥

八九十年代物质匮乏、交通不便,龚迪发的考察之路布满艰辛。他坚持“花最少的钱考察最多的桥”,自带干粮、徒步赶路,三分之一路程靠走、三分之一乘班车、三分之一搭拖拉机,曾为测桥数据迷路深山,也曾多次跳入溪涧,却从未停下脚步。1995年,他系统性考察寿宁全境木拱廊桥,为闽浙木拱廊桥学术研究拉开序幕;1998年,其详尽的廊桥调研汇报获福建省文化厅高度肯定,“把家乡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的鼓励,成了他此后奋斗的精神动力。

2001年,得知造桥“桥约”对研究木拱廊桥建造史的重要性后,龚迪发耗时数十年,在闽浙一带多方寻访,最终找到32份珍贵桥约。其中最早的为清嘉庆五年(1800年)所制,含5份国家二级文物、27份三级文物,涉及闽浙12个县市150余年造桥史,填补了我国木拱桥建造史研究空白,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龚迪发(右三)在第一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与会嘉宾合影

退休后,龚迪发仍未停歇。他埋首文献、奔波山水,撰写《福建木拱桥调查报告》等奠基性著作,用一手影像与详实文字,为廊桥留存文化档案。他还与同仁推动廊桥保护立法,助力《宁德市木拱廊桥保护管理条例》出台。即便去年身患重病,他仍坚持勘察闽浙200多座古廊桥,投身《浙江木拱桥调查报告》编撰,临终前仍向同事嘱托廊桥保护事宜。

龚迪发在第二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龚迪发一生清贫,却为民族文化遗产留下丰厚财富。如今,他守护的廊桥依旧屹立,而他“一生择一事”的执着,也将激励更多人接过传承接力棒,延续这份对文化遗产的坚守与热爱。

 

 

(本文图片均来源“廊桥文化”微信公众号)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记者 陈星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