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八闽话龙桥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2-06 17:34 作者:陈建芳 文/图

  

  

  闽安古镇迥龙桥

  

  福建山川河流众多,众多桥梁星罗棋布于八闽大地,其中以“龙”为名的桥梁不在少数。

  龙江桥位于福清市海口镇,为福建省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构平梁桥,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桥长476米,宽4.6米。原有41墩42孔,后来由于修建海口城,废弃2孔,现存39墩40孔。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从太平寺的僧人守恩开始修建之后,龙江桥曾遭遇多次倾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早在宋朝时,福清就流传“五马山鸣宰相出,龙江沙合状元来”的民谣,或许是民谣的影响力,构建了历代重修者内心的激励机制。桥上曾立有熙朝进士坊、明经造士坊、忠烈名臣坊、给谏坊,桥西南有两座约6米高的实心塔,塔上有佛像、狮子、莲花等浮雕装饰。

  《茅以升桥话》之《桥典篇》记载,龙津桥“位于汀州府清流县东,宋淳熙年间建,绍熙年间成石墩,嘉泰年间修快倚、凌云二阁;桥旁修庵名济川;桥尾有忠烈祠,为纪念伍宗尧父子忠烈而建;春秋两季祀之;桥首有万寿塔,(明)万历年间邑人裴应章重修;另有龙津碑亭,明嘉靖初知县余炜建”。

  这座宋朝的桥成为清流县的一道景观。清代曾任汀州知府的王廷抡写有《龙津夜月》一诗:“龙津桥下水汤汤,桥上清辉皎若霜。日荡流波飞电彩,波吞皓月散珠光。歌声傍火来渔浦,笛韵因风起凤翔。今隆夜游非秉烛,劳人于此暂徜徉。”

  屏南县后垅村有座木拱廊桥也叫龙津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拔贡张宗铭曾写诗《桥锁龙津》赞之,其一:“绿树阴浓锁断虹,川流九曲不通风。满梁乐趣人知否?尽在游鱼出没中。”其二:“虹锁龙津绕彩云,神庥万载护斯文。纳凉时向桥头坐,募建而今可勒勋。”其三:“山环水转疑无路,隐隐虹桥跨水滨。两岸绿荫村树合,行人到此尚迷津。”

  闽清县也有龙津桥,《福建通志》载:“在县东安仁里,宋时建,元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覆之以亭。”位于泉州南的黄龙渡亦有一座浮桥名为“龙津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

  据茅以升主编《中国古桥技术史》附录Ⅱ《中国古桥选录》记载,“青龙桥。旧名安利桥,位于福建省仙游县东3里。石墩木梁桥。宋嘉定间(1208—1224年)陈谠令僧守净募建,建亭其上”。青龙桥之所以闻名,或许和郑纪有关。郑纪不但是文学家,也是明朝知名政治家,还擅长经济,一生历经英宗、宪宗、孝宗,被称为“三朝元老”,他倡建了鹿鸣、步云、登瀛、朝天、卧龙5座桥梁。青龙桥旧名安利桥、卧龙桥,郑纪《重修卧龙桥记》指出:“是桥始名安利……永乐初,回禄为灾。至成化乙酉,邑之耆老大家相与谋而复之。桥成,落燕其上,以其气势峥嵘,如龙卧渊中……故改今名。”后来,郑纪《重修青龙桥记》又介绍在成化末期,卧龙桥反复增修多次,“以在邑治之东,改其名曰青龙,应方宿也”。

  迥龙桥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闽安古镇,罗亚蒙等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记载该桥:“始建于唐代,宋郑性之重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及1923年曾修缮过。系石构多跨伸臂平梁建筑,南北走向,全长65.65米,面宽4.64米。4墩5孔,桥墩呈船形,每两墩之间均铺3根巨大石梁。桥面两边设石栏杆。栏柱截面为方形,柱头雕饰狮子、莲花、圆球等。桥南有玄帝亭……桥北有圣王庙。”

  郑性之系南宋福州人,初名自诚,字信之,号毅斋,嘉定元年(1208年)状元。传说郑性之年少时生活艰辛,曾在迥龙桥头替人写信谋生,乡亲惜其才华为他凑足进京赶考的路费,后来高中状元。为了回报父老乡亲的恩德,衣锦还乡之后,郑性之捐资重修了早已破败的迥龙桥,并题名“飞盖桥”。清康熙年间协镇沈公重修此桥,所以又称“沈公桥”。

  清乾隆《宁德县志》载:“登龙桥,在十五都。未详建自何年。国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圮于水,五十六年(1717年)邑人黄君竉等募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生员黄廷元等募修。”明邑人陈宇曾为此桥赋诗赞道:“驱石雄图系八牛,嵬然砥柱屹中流。”

  在福州市鼓山镇后屿村有座拱梁结合的石构桥,亦名登龙桥,明《八闽通志》载:“登龙桥,宋嘉泰间建,后毁于兵,架大木以通行者。国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乡人始累石为桥。”周宁县七步乡八蒲村的登龙桥则是一座木拱廊桥,桥上有廊屋,被称为“厝桥”。寿宁县犀溪镇的登龙桥也与中状元有关,该桥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当地青年缪蟾曾从此桥出发赴杭州应试夺魁。

  福建以“龙”命名的古桥还有很多,如福州地区的合龙桥、龙溪桥,泉州地区的化龙桥、龙潭溪桥,南平地区的龙门桥、龙湖浮桥,龙岩地区的见龙桥、龙潭石桥,三明地区的龙池桥,宁德地区的龙井桥。

  尤值一提的是,《福建通志》记载在德化县宾阳门外龙浔山麓有桥初名通济,建于宋熙宁间,之后更名为化龙桥。明万历间知县周佑重建,更名为起龙桥。清知县王榜倡修,更名为云龙桥。先后三度更名都不离“龙”字,此桥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陈建芳 文/图)
   
   
来源:福建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