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傅、池两个家族成为鹭岛的“双子星”,璀璨夺目,光耀同安、金门。厦门岛有别称“鹭岛”,当致敬傅、池两家的勤勉推广。
从仙岳路拐向厦门市博物馆,不到数米,即矗立一处牌坊,坊额刻有“代巡三省”“荆楚旬宣”,甚为醒目。这牌坊原为纪念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厦门名人傅镇而设,牌坊原立在梧村地界四百来年,后因城市建设迁移至市博物馆门口石雕文化园。岁月久远,几经辗转,部分石构件已非原来模样,只是威仪尚在。
傅镇,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先后历官南京御史、广东道御史、河南副使、广西参政、浙江右布政、湖广左布政、操江提督等,因刚正不阿、执法威严,享有“傅虎”“傅真金”之称。傅镇于万历年间过世,钦赐祭葬,梧村的牌坊名为“代巡三省侍御两京坊”,在厦门城内还另立“大中丞坊”。这份荣耀,放在厦门岛的历史上应是前所未有的。
傅镇父子在厦门志书均有传。傅珙从商养家,贩米谷于漳泉间,教子有方,他分别为两个儿子取字镇、钥。兄长傅镇声望已有牌坊佐证,傅钥也非凡夫俗子,少时习武,壮年学诗,曾游两京、江浙,与俞大猷、沈有容、丁一中、何乔远等官宦名人吟咏唱和,并一度助力抗倭。傅钥妻舅林丛槐,是同安东市人,进士,累官至南京户部主事。思明区今天尚存傅厝巷,北起大同路,南至思明东路,据《厦门市地名志》所注——明傅珙墓在此,俗称傅厝墓,巷因而得名。
傅镇在厦门有位同辈宗亲傅少泉,宅心仁厚,为乡里长者。他们都看好一位少年郎——池浴德。池浴德少时常出入傅家,傅镇阅过池浴德的文章,称赞有加:“传吾衣钵者,必此子也!”傅少泉有女十八,由父作主许配池浴德。
池家在鹭岛,不算望族,却是名门。池家原籍福安县,永乐年间池家先人以军功迁居中左所(今厦门)。池浴德(1539年-1617年),字仕爵,号明洲。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浙江遂昌县令。后任考工员外郎、郎中、太常寺少卿,著有《空臆录》《怀绰集》等。他为官清廉,决狱明断,讼者只要自带半升米用以路途所需,故有“池半升”称誉。其父去世,池浴德自任上奔丧,仅有四十五两银子,还是上司褒奖的。池母感慨:民谚称县令为银树开花,独你一树“无花果”。池浴德四个儿子中,长子池显京、次子池显方各在科举上有成就,池显京当过安徽和州知州,池显方则是厦门明清两朝最具知名度的诗人,著有《玉屏集》《晃岩集》,至今仍有“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等佳句不时被传诵。
池浴德女婿蔡献臣,字体国,同安县翔凤里平林村(今金门)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蔡贵易与池浴德为同榜举人。蔡献臣由举人而进士,初授刑部主事,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常镇兵备、浙江提学副使、光禄寺少卿等,辞官返乡受聘修《同安县志》,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去世,陵墓现仍在同安城边九曜山。蔡献臣博学多识,善于行文,其一生著述由子侄汇辑成《清白堂稿》十七卷。
在厦门知名度很高的“南陈北薛”,说的是唐代中叶陈、薛两姓先民开发嘉禾屿的历史。到了明代中后期,傅、池两个家族则成为鹭岛的“双子星”,璀璨夺目,光耀同安、金门。青山不老,在厦门醉仙岩、云顶岩、南普陀后山等处,至今仍可以瞻仰到傅钥、傅少泉、池浴德、池显亲(池显方的堂兄弟)的摩崖石刻。
行笔至此,联想起厦门岛有别称“鹭岛”,当致敬傅、池两家的勤勉推广。傅钥号“鹭门山人”,交游甚广;池浴德之弟池浴沂,号“鹭洲”,是鹭岛的寿星,享年九十二岁,正是他们以地为号,让“鹭岛”地名得以传播光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