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共赴·盛世中华——周秦汉唐文物大展”开幕式现场
跨越山河,千年国宝空降榕城!4月29日,“关山共赴·盛世中华——周秦汉唐文物大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展,来自全国17家文博单位的上百件文物珍宝集中亮相,通过“周礼天下”“秦统六合”“汉兴百业”“唐融四方”四大单元,立体呈现中华文明三千年演进脉络。
展览开展启动仪式
从神秘庄严的西周青铜器,到气吞山河的秦兵马俑;从承载汉代帝王永生信念的金缕玉衣,到绚丽夺目的唐三彩釉陶——这些跨越千年的瑰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明的传承者。据介绍,“关山共赴·盛世中华——周秦汉唐文物大展”汇聚了全国17家博物馆的142件珍贵文物,全方位展现周礼奠基、秦制一统、汉风远播、唐韵包容的文明演进历程。展览将通过丰富的文物展陈与沉浸式叙事,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时空,探寻中华文明的根基与辉煌,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赓续创新的永恒魅力。
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讲话
“此次展览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再度来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这些来自周秦汉唐时期的文物瑰宝跨越山海,齐聚福建,当周鼎秦砖汉瓦与唐诗的斑驳光影遇见丝绸茶叶白瓷与宋词的澎湃涛声遥相和鸣之时,我们得以在交流互鉴的人文图景中,触摸中华文明的脉络筋骨,感受从礼乐初创到盛世气象的文明跃升,从而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表示,希冀通过此次展览,以文物为媒,以文化为魂,以文旅为桥,汲取周秦的礼制智慧滋养现代治理,传承汉唐的开拓精神激发创新活力,赓续丝路的开放基因赋能“一带一路”建设,为新时代陆海联动、文明互鉴提供历史镜鉴,助力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续写“古今辉映、中外互通”的文明新篇。
山西博物院院党委委员、青铜分馆馆长张靖致辞
山西博物院院党委委员、青铜分馆馆长张靖表示,山西自远古以来便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的碰撞融合之地,千年间在农牧交错中孕育出厚重深邃、刚柔并济的三晋文化;而福建既传承着中原汉人南迁带来的礼乐基因,又在耕海牧洋中孕育出开放包容的海洋文明。此次携手合作,恰似黄河与闽江的遥相呼应,山西博物院愿与各文博机构一道,持续深化馆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嘉宾巡展
观众欣赏文物兽叔铜盨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8月31日,欢迎感兴趣的市民前往福建博物院主馆一层2号展厅(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参观体验。
观众在铜车马(复制品)前拍照
兵马俑造型的文创
【展览内容】
第一单元:周礼天下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朝以“礼乐文明”奠定中华文化根基。周礼不仅巩固统治,更成为后世礼制之源,塑造了中华民族“尊礼重德”的文化基因。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到“吉金铸史”的礼乐铜器,本单元通过各类精美青铜器再现周代以德治国的礼制体系,诠释周代礼乐文明的制度内核与深远影响。
第二单元:秦统六合
公元前221年,秦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秦始皇以十年横扫六合,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设郡县制取代分封,修筑驰道强化集权。本单元聚焦秦朝制度革新,以兵马俑等展品展现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磅礴气势,揭示“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历史背景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单元:汉兴百业
刘邦建立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汉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武帝时开疆拓土,一系列经济措施和政治改革之下,西汉成为中国历史发展高峰之一。从五铢钱流通到丝绸之路贯通,通过汉代玉衣、陶俑、铜镜等文物,呈现汉代经济繁荣、文化交融的盛世图景,追溯“汉族”“汉字”“汉服”的文化认同之源。
第四单元:唐融四方
唐朝以开放包容铸就世界性帝国。科举制为国家治理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商业繁荣和社会的富足安定;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本单元以丁卯桥窖藏珍宝、三彩釉陶、胡商彩陶等,再现大唐“海纳百川”的文明气象,诠释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永恒魅力。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记者 陈星宇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