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脱稿秀 | 傅柒生在东亚木结构建筑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
来源:雨竹读城记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 2023-12-07 13:27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项目由22处具有代表性的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组成,其中,建筑遗产是构成该遗产地价值的重要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厝新声”可持续生计试点活动,2023年在世界遗产地福建泉州启动。第四期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培训班11月在泉州开班,聚焦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探究其营造技艺与特点,并在现场完成对建筑遗产整体价值、分项价值的评估。此次“古厝新声”试点活动选取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作为项目重点,将通过开展基础调查、举办系列活动、编撰系列教材等形式,以新视野探索文化遗产保护。

  

  

  

  11月18日,福建泉州举办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中新网记者 吴冠标 摄

  

  

  

  11月18日,第四期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培训班学员们走进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感受闽南建筑文化魅力。中新网记者 吴冠标 摄

  

  作为“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项目(四期)·泉州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11月25日,“东亚木结构建筑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在泉州府文庙明伦堂举办。13位来自东亚各国的木结构建筑专家学者以及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围绕东亚地区共同的建筑传统,结合被誉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对木结构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活动旨在通过分享经验、交流观点、共同探讨,以更好地推进木结构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福建博物院院长傅柒生在本次交流会上发表讲话。

  这段精彩的致辞脱稿成章,向世界发出邀请: 

  走走古厝、听听新声、享享福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共筑千年文化遗产!   

  

    

  

  (以下文字根据东亚木结构建筑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实况录音整理)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非常荣幸作为福建文物系统的一员,并代表福建省文旅厅、省文物局参加今天的东亚木结构建筑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谨对各位来宾、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设身又处地,我们今天是身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泉州古城,身处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核心要素——泉州文庙,在这里共同商讨东亚的木结构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展露了文化遗产本应有的骄傲与自信,也体现了我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敬爱,更彰显了这次主场活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代表处策划项目“古厝新声”泉州可持续生计试点活动所意蕴与传达的内中深义和题中要义。所以,这个学术交流会显得特别有国际的时代气息,也有地方的历史气息,当然也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世遗的人文气息。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一隅,文化多元,文物丰富,福建历史建筑种类数量繁多,有夯土的、有石垒的、有砖砌的、有水泥钢筋的,但绝大部分属于木结构,而且还有很多历史遗存下来的典型的标志性木结构建筑,比如,可仰望对标山西镇国寺等古建,迄今可知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就矗立在福建的省会城市福州,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64年)。又比如,我们今天所处的泉州文庙就是东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也是建筑年代最古老的木构孔庙建筑群之一,或许是没有之一。所以,在福建这一方水土研讨交流木结构建筑话题,特别有它的地域特色,有它的文化表达,扩而大之,放眼而望,从泉州到福建,从中国到东亚,即便放在更宽阔的国际视野下,木结构建筑不啻是我们的共同话语和骄傲资源,这也是我们要寻找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情景和内涵以及要寻味的文化遗产的当下价值和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东亚木结构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国际交流会议,对木结构古建筑的历史、特色、资源进行回顾梳理和研究阐释以及当代的价值表达与信息传播,意义深长。泉州有幸诚邀了这么多的专家学者齐聚鲤城,我颇为惊喜,深表谢意,期待聆听诸位在福建、中国乃至东亚的木结构建筑学术交流中有新的突破、新的阐述。   

  

  

  建筑,我们都听说是凝固的音乐,木结构建筑更是富有材质特性和人文气息的凝固的音乐,我们还听黑格尔补充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质质优美的音乐也可以外化为流动的木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有时凝固有时流淌,犹如木质一样叩击有声,又如木纹一般自然舒展,是建筑,又似是音乐。我想,福建或者中国的南方在木结构建筑场景中好像有特别的内涵和意义。《说文》解释:“木,冒也。冒地而生。”古文献又记载了中国“南方有嘉木”,其实南方嘉木指代的是茶树,唐代陆羽的《茶经》里面是这么说的,“茶者,南方嘉木也。”我也很高兴很荣幸昨天晚上第一次接待见到夏代表的时候就不期而遇了南方佳木,共同品茗了安溪的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和岩茶,还有颇有意味的压箱底普洱以及茉莉花茶,直叫夏代表用半生不熟的中文惊呼“好喝!”当然,南方的嘉木,我认为在今天这种语境和氛围中更应该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主角。所谓之嘉木就是木结构建筑的主体或称主角,尤其在南方听木结构建筑这一首凝固的音乐,音乐情景的动听美妙让南方的嘉木故事如此淋漓尽致倾泄一世芳华。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的树木跟百年的树人,恰恰在我们现在谈论交流的木结构建筑中有机融合,升华而为千年万载的文化遗产。木结构建筑无疑是十年的树木与百年的树人以及千年的树文的融合演进,所以把这种融合而成的文化生命体,在当下重新焕发出来的新生和活力,正是我们研讨的重要内涵和交流的重要意境。  

  

  

  当然,福建除了木结构建筑以外,还有众多的其他建筑遗产,福建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陆地下的、地面上的、水下的,所以,福建这么一个文化遗产富集地,很值得各位专家学者来走一走,看一看。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自然对我们的文化遗产不仅有全面的了解,而且有独到的慧眼,通过你们去阐释去传播,为福建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一定能够提供新的路径和方向。记得今年我也参加了的第二届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日上,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开展的系列公益活动,“古厝新声”泉州可持续生计试点活动就是其中之一创新项目,今天的这个国际学术交流会就是这个项目在泉州、福建及至东亚的具体实践,这种具体的实践案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项目的活力与意义。所以,我特别感慨在此作为文化、文旅和文物的一名从业人员,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支持的这个项目,特别是夏代表的精心策划和一片真心以及泉州等各参与单位人员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古厝新声”意义深远,韵味深长,古厝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新声是当代的声音,也是历史的回音。木结构建筑一样的文化遗产链接着历史、现在和未来,拨奏了“古厝新声”的旋律律动。希望通过今天这样的国际学术交流会,搭建桥梁与纽带,让更多专家、学者、来宾更多到福建、到中国,在大地上,走一走中国的古厝,听一听中国的新声,当然更希望大家直接到福建大地上走一走古厝,听一听新声,享一享福味。因为福建是海丝的起点,是清新的福地,有福之地迎来有福之人,有福之人常来有福之地。我敢保证,到福建来,到泉州来,不仅有古厝,有南音,而且有福味,还有海的味道。海的味道似乎也能激荡着木结构建筑,扬波而起弥漫着历史文化和文明互鉴的声音,希望这种声音从泉州世遗地带回五湖四海,希望这种声音再从国际上流淌到泉州海丝古城来。

  最后,预祝东亚木结构建筑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圆满成功,恭祝夏代表和各位专家学者、领导来宾在福建在泉州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祝福大家,谢谢大家!   

  

    

  

  来源:雨竹读城记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