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App—新福建讯(记者 陈星宇 文/图)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出海港口,见证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繁荣,而辉煌的海外交通史,也让泉州保留的史迹星罗棋布、不胜枚举。
土坑村古建筑群(资料图)
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中部的土坑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市的杰出代表。近年来,后龙镇土坑村利用海商聚落整治修缮这一契机,使得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也焕发出新的活力。7月27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来到土坑村,就土坑村古建筑群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工作开展实地调研。
傅柒生(中)赴土坑村调研,后龙镇镇长郭小强(右一)等地方干部陪同
土坑村源于唐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在海商的带动下,当地村经济迅猛发展,有当铺、药铺、布店、杉行等,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港口集市。然而随着陆路的发展,土坑村的繁荣最终一点点消逝在历史的时光流沙之中。目前,土坑村古建筑群尚存27座明清建筑,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内设天井照壁,院前门当户对,厅堂悬匾镌联,门窗镌花烫金,梁椽浮雕栩栩如生,折射出昔日的繁荣昌盛与历史的厚重。据介绍,土坑村古建筑群也是泉港区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柒生听取当地干部介绍古村落保护情况
讲解员肖小燕(右一)介绍古村历史
调研期间,傅柒生通过土坑村新建步道,先后参观了青莲堂、选青斋遗址、百万大厝、施布口街、维新客栈、祠堂口街道、刘氏家庙、绣花楼、来铺当铺等遗迹,每到一处,他都详细了解该处古建筑的渊源历史,听取当地部门有关保护利用情况的介绍。傅柒生同时就古建筑群的建筑风貌、历史价值、时间跨度、保护修缮以及古建筑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等方面与土坑村干部进行了交流探讨,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要求。
傅柒生参观刘氏家庙
傅柒生指出,古建筑作为地域文化与灵魂的代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建筑、艺术、人文以及美学价值。但古建筑不应止于保护,因材质所限,它们不能像其他文物一样“束之高阁”或是置于“保险柜”中,必须着手活化利用,除了发挥其在精神方面作用外,还可适当发挥其在物质功能上的作用,形成良性发展循环;还要科学创新思路,如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融入,从而使古建筑更好地“活起来”。
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文旅局有关领导与当地干部进行交流
“在过去,来土坑这边来的人比较少,到了也不知道怎么玩,今后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后龙镇镇长郭小强说,古建筑群经过修缮之后,土坑村参观线路更清晰了,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今后土坑村会继续专注于古村落的文化传承与活化运营,同时培养一批优秀的乡村讲解员,将海商聚落的魅力完美地呈现给五湖四海的游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