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小满·小得盈满祈丰年《四蛙纹铜鼓》
来源: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4-11-18 17:36

  人间四月天,小得盈满时,万物向阳处,山川草木盛。小满时节,香荷映碧,芭蕉夜雨,满而不溢,盛而不极。进入小满节气后,北方麦粒开始灌浆,作物开始饱满,将熟未熟;南方则雨水渐多,江河渐满,将溢未溢。

  人类博物馆馆藏有5面铜鼓,此面四蛙纹铜鼓,是其中较大的一件。直径83.6厘米,高55.3厘米。鼓面伸出鼓颈外,鼓胸微凸,鼓腰略收,环耳两对,鼓足外撇。鼓面边沿饰有四蛙,双眼突出,臀部高翘,腹部中空,作立体浮雕状,逆时针环列。中心为太阳纹十二芒,四周饰云雷纹、鹭鸟纹、麦穗纹等。此鼓乃林惠祥先生于1952年3月在厦门购买。

  铜鼓最早是由煮饭的炊具铜釜演化而来,曾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广泛应用于集众、盟会、战阵、祭祀、丧葬等场合,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于一体,结构精巧,造型独特,纹饰丰富,风格多变。铜鼓在我国百越地区及东南亚地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形象地反映了百越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文化内涵、思想信仰和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铜鼓文化,堪称南方少数民族历史百科全书。铜鼓纹饰中最与众不同的便是青蛙和太阳。蛙,多子,水陆两栖,以蝗虫为食;太阳,则代表了一切生命的本源。蛙神和太阳是苗、壮等稻作民族的崇拜图腾,铸刻在铜鼓上则寄托了先民们对繁衍、丰收的期盼。每年三、四月份,当作物开始结种灌浆,人们便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敲响铜鼓,载歌载舞,以祈祷风调雨顺,丰收延年。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四蛙纹铜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