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又名“启蛰”,因春雷乍响,惊醒了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故而得名。时至惊蛰,春雷萌动、雨水增多,预示着仲春时节的到来,万物生机盎然,古有“春雷惊百虫,万物始生长”一说。
厦大人类博物馆藏品中的这件清代彩绘陶塑浮雕雷公饰件特别契合惊蛰节气。雷神崇拜源于远古时期,被认为是促使万物复苏、主宰万物生长的神。最初的雷神形象载于《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明清之际,雷神的形象最终固定下来,《集说全真》中记载:“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坦腹,额具有三目,脸赤如猴,上颚长而尖,脚似鹰爪,左手持楔,右手持槌,欲做击状,自顶至傍,还悬连鼓五个,称之为雷公江天君。”
馆藏清代彩绘陶塑浮雕雷公饰件,高58.5厘米,宽64厘米,最厚处有24.3厘米,是一件十分厚重的建筑装饰构件,其原建筑也应是相当宏伟和壮观。文物著录信息显示,它于1956年11月由林惠祥购于上海,花费50元,相比大部分文物几元钱的购买价格,算是颇为贵重。从造型上看,雷公爪似鹰钩、目如铜铃,双翅舒展、肌肉虬劲,兽口大张、似在呼喊,细节处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功能上看,此件文物乃古建筑的装饰性琉璃构件,由绿、橙、蓝三色组成,釉层丰润,颜色鲜亮,造型精美别致。将雷公雕塑于建筑上,表现了世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吉祥寓意的诉求。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清代彩绘陶塑浮雕雷公饰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