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6月建成的厦门海关大楼上的关钟。系从英国伦敦彭生钟表厂进口,钟面直径1.08米,现藏于厦门市博物馆。
厦门海关大楼鸣钟报时的历史要回溯到19世纪。1862年,洋人控制的厦门关税务司署成立,1870年选址新路头(也就是今天海后路的厦门海关缉私局大楼处),负责管理厦门的对外通商事务,时称“洋关”“新关”,除收税外,还负责港务建设。而早在清代康熙年间就设立的闽海关厦门口仅管理国内贸易,时称“常关”“旧关”。
1907年洋关原址翻建,1909年新关署楼落成,这面从英国伦敦彭生钟表厂进口的大壁钟就嵌于楼顶。海关大楼与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保持电讯联系,故关钟时间都根据标准时间进行校正。西方国家的海关以天数来计算和收取船舶吨税,超过夜里12点钟就另加1天,但由于进出口船舶来自世界各地,存在时差,经常引起争议。为此,海关就规定计算天数的时间一律以钟楼的大钟时间为准。每天中午12点整,悠扬的报时钟声回荡在鹭江上空,海关还在鼓浪屿燕尾山鸣炮,当时的人们都依此校对钟表,也成了100年前厦门鹭江一带引人入胜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关署楼继续作为厦门海关业务办公楼。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这栋楼逐渐不能适应厦门海关业务的迅猛发展。1985年11月20日,在鹭江边见证了厦门海关115年历史的关署楼被拆除,拆卸下来的关钟、关锁及铜钥匙后来被厦门市博物馆收藏。
关署楼被拆后,原址上重建了新楼,也就是现在的厦门海关缉私局,另选址鹭江道269号建了现在的厦门海关办公大楼。海关鸣钟、鸣炮起源于计时不够发达的年代,在今天早已失去了它的主要功能,但仍有许多城市的海关保留着鸣钟报时的传统。钟声悦耳,不仅延续着历史,更传递着一个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