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明信片年代为1937年,质地为纸质,长14厘米,宽8厘米,右上角贴有中华民国贰分邮票和五分邮票各一张。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由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收藏。
这张明信片是王集成于民国26年(1937年)3月14日从陕西省延安府寄给其父王钦达的,背面有王集成亲笔写给双亲的信,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去年终及本年二月都曾寄明信片回家,但未知是否收到?故此仍将儿外出数年情形简禀:儿出外以来身体很好且得叔父及亲朋的照顾,生意做得更大了。过去是小贩赴圩市,现已在延安府开了一个铺子(在师范学校旁)。儿的资本也扩大了,生活亦改善了,请勿念!你俩及家中老少健康吗?及吾乡亲友等一切情形望简赐示,为感专此,福安。”
《论语》有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封信无不表达了王集成作为革命游子对父母双亲的挂念与不舍,作为一个在外闯荡的赤子对家乡父老的关怀与牵挂,并以“做生意越来越大”为暗语,向家乡父老传达红军队伍的壮大,鼓舞大家的士气,同时,也表达了作为一个革命者对革命胜利充满着信心。
王集成,原名王富堂,1907年2月,王集成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乌基背村,是家中长子。1930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他的四个弟弟在扩大红军运动中,先后参加红军或革命工作,成为“一家五红军”的典型红军户。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11月至1934年间,王集成参加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显作战才能。特别是他任红五团党总支书记时,认真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得红五团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模范红五团。原红五团政委刘忠回忆说:“红五团所以成为模范,主要是从党的建设做起,王集成这位党总文书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时红一军团一师、二师各有3个团,共6个团,王集成是6个团党总支书记中的模范总支书记。他负责部队政治工作,做得很好,特别是做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很有特色。在那极为艰苦的战争环境下,红五团官兵一致,团结奋斗,步步向前,很少掉队或开小差的”。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王集成随部队开始长征。长征途中,团长朱水秋、政委王集成率领红六团进占贵州黎平。1935年1月5日,王集成和朱水秋率领红六团用诈降计智取遵义。遵义会议后,王集成所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克服重重障碍,经娄山关、金沙江、安顺场、泸定桥、夹金山、大草地、腊子口,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1937年1月,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王集成作为我军优秀的中层指战员,进入“抗大”第一期学习了半年。这张明信片就是在这个时期寄出的,此前寄过两回明信片,这是第三回,也是至今唯一一张保存下来的明信片。父母恩难报,家乡情难分,唯等功名建,人民解放时。此后,王集成回到闽西游击根据地,积极参加组建新四军二支队的工作,并同张鼎丞、粟裕等同志在江南坚持独立自主地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和孟良崮、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为铁道兵建设和完成战备、施工任务,作出了贡献。1950年,王集成踏上回家的征途,人事变迁,物是人非,此时此景不禁让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他不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郎,而父母双亲也已年老鬓衰,两代人时隔十多年后的相见,场面何等温馨感人。而这张明信片保存至今,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牵系着两代人浓浓的情意。
1983年5月11日,一代名将王集成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王集成是我党我军一位优秀军事指挥员和杰出政治工作者,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更是荣耀的一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