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博物馆】晋青釉莲瓣四管瓷烛台
来源:南平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3-10-03 09:22

 

  晋青釉莲瓣四管瓷烛台, 底径7.1cm, 高10cm。  

  

  

  灯台状,二层圆形台座上立有四个空心圆管,圆管外贴塑三层莲瓣,瓷质,施青釉,釉色发黄,底露胎。此种烛台也称为插器,有单管、双管、及四管,器身多贴塑莲瓣,福建地区出土较多。

  烛台的使用早见于春秋时代,战国时已有各式精制的铜烛台,三国两晋时期制瓷工艺发展,传统陶、铁及青铜材质的烛台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便是瓷质烛台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除了材质的变化,烛台的烛管、造型也发生了改变。油灯和烛台成为这个时期灯具的两种主要形式。  

  

  

  早在《西京杂记》中就有西汉初年南越王向高祖进献蜜烛200枚的记载,但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蜡烛出现在东汉的墓葬中,说明蜡烛至少在东汉晚期才开始进入到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早期的蜡烛是用蜂蜡制成,西晋范坚在《蜡灯赋》中记载了蜜烛的使用方法“列华盘,铄凝蜡。浮炷颖其始燃,秘闱于是乃阖”。由此可见当时的蜡烛是没有灯芯的,而是融化后作为油脂使用,这是由于蜂蜡的熔点较低,虽常温下可以凝固成型,但蜡质仍较软易化,所以当时的蜡烛都较为粗短,且需放置在圆筒状的烛管内承载融化后的油脂液体。  

  

  

  明清时期之后出现了高钎烛台,这种烛台的出现与白蜡蜡烛的普及有一定的关系。白蜡是寄生在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幼虫的分泌物,宋、元间人周密著《癸辛杂识》记录了白蜡虫的养殖及白蜡的生产方法“每以芒种前,以黄巾作小囊,贮虫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出虫数百,遗白粪于枝梗间,此即白蜡,则不复见矣(此法与煎黄蜡同)。”白蜡的熔点为82.9℃,是动物蜡中熔点最高的,蜡质硬而脆,用其所制蜡烛较为坚固,蜡烛由此趋于细长划和大型化。当白蜡在明代用量大增,从而取代蜂蜡成为制作蜡烛的主要原料之后,高钎烛台应运而生,当时的烛芯多为芦苇等植物的茎秆,粗而空心,插之以高钎,便可以固定由白蜡制成的直径较大,高度较高的蜡烛。

  
   
   
来源:南平市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