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博物馆】清梨园戏班子木誌德碑
来源:莆田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3-09-17 09:58

  

  

  清梨园戏班子木誌德碑,莆田市博物馆藏,三级文物。 

  

  

  碑作拱门形,木质,漆剥落,中部铆榫脱开,下部划痕较多,但字迹可辩。保存完整。通高154厘米,宽68厘米,边框宽5厘米,厚5厘米。碑额高19厘米,雕漆金双龙戏珠,上书“誌德碑”三字,隶书。碑文竖35字,横12字,共计410字,楷书。碑文是:“梨园戏班子民双珠、云翘等,为鸿恩峙同山岳,勒碑永颂千秋事。缘珠等各班自备戏船一只,便于撑演贮戏箱行李。通班全年在船宿食,以船为家。因听雇溪船,每遇海坛雇运饷米,多有撑避。押运员目恐干稽延,遂勒珠等戏船接载,致珠等演毕夜半而回,觅船不见,通班宿食无门,在岸露处,惨莫尽言。珠等于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十三日,将情佥叩署水师提督游宪辕,蒙批:‘载运兵米,自应募雇民船。谋食戏船,奚堪勒载,致累营生。若果情实,赴海坛镇呈请饬禁可也。’四月初三日,匍叩海坛总镇府杨辕下,蒙批:‘据呈,业另批饬,不许乘溪船躲避,混雇戏船,以误营生,但戏船应当分别有据,方无错误。’二十九日,具呈县主太老爷王台下,恳照珠等承管班名赐给据别,蒙批:‘准给示饬禁’。每班给示一张,在船为据,免致错误。珠等深叨提、镇两宪大人大老爷暨县主太老爷覆载鸿恩。为此,谨勒誌德碑。朝夕焚香,叩祝三位大老爷福寿绵绵,奕世金紫。谨颂。乾隆贰拾柒年贰月 日,戏班子民双珠、云翘、翔鸾、庆顺、锦和、八艳、八阳、斌亭、胜凤、碧兰、集锦、敲金、玉珠、雪阳、揖瑞、集瑞、锦林、锦树、瀛珠、珍玉、兴隆、泮水、沭芳、鸣盛、书仓、东聚、壶兰、瑞云、荣招、树梨、凤仪、金兰等仝立。”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头亭(原莆田县城拱辰门外驿亭,旧称瞻厥亭),有一座奉祀戏神“田公元帅”雷海青的瑞云祖庙。据《莆田县志》载:瑞云祖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明中叶祖庙被倭寇焚毁,万历三年(1575)重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扩建。凡莆仙新戏班开台,沿例必须在这里献演,祈求“田公元帅”庇佑。清乾隆年间,莆田发生强征戏船运送“饷米”,以双珠为首的梨园戏班班主求助于官员,获得解决,为感恩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二月刻《志德碑》记载事件的始末。瑞云祖庙收存该木制碑刻,后移交给莆田县博物馆(现并入莆田市博物馆)收藏。该碑是研究莆仙戏曲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在1952年时经福建省文化局的批准,将名称改为莆仙戏。莆仙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它来源于唐代的百戏,到宋代时,莆田的民间歌舞百戏大量吸收南戏剧目、唱腔曲牌以及表演形式,形成了独属于莆田的兴化杂剧。明清时期,是莆仙戏发展、繁荣的时期。兴化戏剧在清朝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声腔,称之为兴化腔,俗称兴化戏。如今,莆仙戏在莆田地区依旧非常流行。以莆仙戏庆节日,祝喜事,是莆田地区特殊的文化习俗。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莆田市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