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黄道周《橘园偶咏》行草长卷,纸本,纵28厘米,横210厘米,为国家三级文物,现藏于厦门市博物馆。
此手卷为行草书体,共三十六行,文曰:“露盘夙醉琐金绳,曾向金人别史曾。百丈青松胄屐齿,不愁猿掣断疏籘。无碍疏风过竹林,何妨看斗坐弹琴。见说乘龙翻洧水,小龛闭眼未安心。野烧连天断雨丝,精狐文鼠共焚芝。道人欲卖湿云去,犹记轻狂坠鹤时。漫此撚香蓬艾中,湿灰蕴火谢掺风。前山喷薄缘何事,只作蒸笼煅乃公。眼帘深向碧溪垂,蚁路平穿到屈麾。须使桃花重碛雨,不堪月下乞蛛丝。抱甕倦解午不渺,蹲鸱引子上籧篨。退光宝剑昏于枣,给与邻儿刈晚蔬。槖驰顶顶坐鸦朋,罨画帘前捲燕微。示合扣船投竹杖,满汀鸥鹤一齐飞。何处芦花列塞鸠,不系燹火上樵宫。许多白石南山事,尽在空斋鱼鼓中。橘园偶咏录八章以沈长公姻丈教正”。署单款“黄道周”,右下角钤一印章“石斋”,朱文;左下角钤两印,一为“黄道周印”,白文;一为“幼玄”,朱文。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幼平、螭若、螭平,号石斋。福建漳浦铜山(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曾担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抗清失败,被俘殉国,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他学问渊博,精天文历数,工诗文、书画。其书法擅楷、行、草诸体,师法钟繇、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等人,颇有魏晋风骨,又在传统的基础上对二王书法体系进行变革。无论是用笔、结构、章法布局各个方面都另辟蹊径,一扫书坛柔媚之风,创造出有别于前人的新书风。
厦门市博物馆藏的这幅手卷,全文以纵势跌宕布局,行笔严峻方折,波磔多,停蓄少,方笔多,圆笔少,锋芒毕露,徐疾分明,有节奏感,出锋疾扫,峭健方刚,一气呵成,字迹清劲中有腴润,行距宽阔,显得十分疏朗,是难得的书法精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