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俗博物馆】清青花缠枝囍字双耳瓶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3-09-07 10:35

  

  口径19,底径18,高43cm。瓶盘口,长颈,颈部两侧饰狮耳,溜肩,鼓腹,浅圈足。通体饰青花,盘口饰回文一周,颈部、腹部饰以缠枝牡丹为底,绘囍字纹。是民间婚嫁的实用器。  

  

   

  福建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青花缠枝囍字双耳瓶”,是民间婚嫁的实用器。高43厘米,瓶盘口,长颈,颈部两侧饰狮耳,通体饰青花。瓶身的底纹为缠枝牡丹纹,枝条细腻柔蔓,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是传统的吉祥纹样之一。最显眼的是瓶身上的“囍”字纹,由两个喜字组成,有喜上加喜之意,结婚时贴双喜字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

  相传双喜字是北宋时期王安石所创造的。王安石进京赶考时见一员外家门口征联招婿,凡是能对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下联者即可招为女婿。王安石记下题目便匆匆赴考,一路顺利进入殿试,没想到皇上亲自殿试的题目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大喜,赶忙对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得以高中。之后王安石娶了员外的女儿,金榜题名遇洞房花烛夜,王安石一连写了两个斗大的红喜字,贴在大门上,以示喜悦之情。从此以后,婚嫁喜事张贴双喜字就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这一类囍字双耳瓶统称为“嫁妆瓶”,是清中晚期至民国非常流行的民间婚嫁陪嫁用瓷。福建传统婚俗受中原婚俗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成双成对,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大事。因此“嫁妆瓶”多是一对相组而成,清中期常见的形状可分为圆形、四方形、观音瓶、棒槌瓶等瓶型。绘画的题材多为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纹样,如麒麟送子、天女散花、博古纹,以及福、禄、寿、喜,鹤鹿同春、富贵白头等。民国时期的大瓶背面还有行书、草书等诗文词句。

  囍字瓶通常放在案桌两旁,案桌上也会放一面镜子和一座时钟,取“终(钟)生(声)平(瓶)静(镜)”之意,祝愿新人家庭和睦。福建婚俗中,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代表腰缠万顷之意的银包皮带;暗指蝴蝶双飞的剪刀;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的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有丰衣足食之意的龙凤碗以及代表花开富贵的花瓶等,既富贵喜庆又寓意美好,着实为婚庆增添了不少光彩。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