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粉彩什锦九子盘,福建民俗博物馆藏品,由内外两层九件小碟相攒组合而成,民间又称“攒盘”,百姓在重要节日时,用来盛放各种果脯干果款待客人,以表达对宾客的热情和敬意。
这个九子盘直径大约33厘米,主盘为八方形,外配八个如意尖形副盘,围成一圆,形成葵花形果盘。主盘为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纹盘。轧道工艺是什锦器中必用的装饰工艺,又叫雕地,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装饰为“锦上添花”,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它是在瓷胎的彩釉汁还未完全干燥时,使用一种状如绣花针的工具刻划出细小的诸如凤尾形卷草形状的凹纹,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突出了粉彩花卉的艳丽。
八个副盘分别内绘各色花卉、山水、皮球花、印章纹等各式纹样,造型别致,制作精巧,组合严谨,是一件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艺术品。其中皮球花纹饰起源于“团花”,将花卉绘成皮球圆形,加以色彩,装饰效果更加生动活泼,具有“花团锦簇”的含义,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组套式攒盘,始于明代晚期,清代康乾兴起,延续至晚清民国。一组攒盘的组成,少则五个,多达二十多个。大多由内外两层、三层组合而成,构成不同的形状,可组成圆形、四方、六方、八方,或叶形、牡丹花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等多种式样。
九子盘多为瓷质,还有铜胎珐琅、漆器、紫砂、青玉等材质,经常会出现在婚庆或节日等重要场合。古代从官宦人家到平民百姓,根据自身的家庭情况,配置不同材质、款式和做工的九子盘。
主人家还会为九子盘定制专门的木盒,贵重的有红木盒,普通的则用榉木、杉木等木材。木盒由底和盖两部分组成。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客人来了,主人端上茶后,放上果盒,将盒盖打开,里面果脯、干果、糕点样样齐全,客人一边喝茶一边品尝。
婚庆嫁娶时,常常会在果盘里摆上红枣、花生、桂圆、瓜子等,蕴含着主人家对新人早生贵子的期盼。九子盘不仅为主人家在节庆日子里增光添彩,更烘托着主客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节日的美好祝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