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俗博物馆】民国黑地描金和合二仙圆形三层提篮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3-06-02 09:07

   

  提篮为竹藤编,黑地描金,圆形三层,盖面绘和合二仙纹饰,盖沿一周采用细篾丝精编,第一层外壁为六角纹镂空编织,其余两层为细篾丝精编。提篮是民间迎神祈福、婚嫁、寿庆、走亲访友等活动中盛放物品的常用器物。  

  

  

  福建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民国黑地描金和合二仙圆形三层提篮,黑地描金,圆形三层,第一层外壁采用六角纹镂空编织,其余两层为细篾丝精编。提篮盖面绘有“和合二仙”纹饰。“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象征“家庭和合,婚姻美满”。“和合”二字也有和谐、包容、天下大同的意思,符合当今“和谐社会”的理念。

  过去,提篮经常被用在迎来送往、重大仪式等场合,盛放祭品、菜肴果品。对富贵人家来说,提篮代表着家庭的颜面,极其讲究,要求富丽中显淡雅,清幽中含华贵,实用美观、吉祥寓意,缺一不可。

  福建是中国竹编工艺品主要产区之一,编织技术、造型和装饰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提篮从选料、破竹、破篾,到拉丝、编织、染色,道道工序都需手工完成,工匠用双手编织热情和专注,根根竹条都是鲜活的艺术。

  篾丝纤细、编工精巧,竹编作品非凡的魅力下,还蕴藏着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竹编提篮自然清新,体现了中国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物我相亲”的传统造物观念,提篮还有提拔、提升之意,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如今,提篮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婚礼仪式盛放聘礼、习俗活动携带供果、走亲访友赠送礼品,还是少不了使用精美的提篮,生活需要这样满满的仪式感。

  在福州,提篮还引发了一个传统节日的恢复。2004年,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无意中见到一张上世纪初福州妇女用提篮送拗九粥回娘家的老照片。旧时,福州已出嫁的女子,在拗九节这天要用提篮装拗九粥回娘家探望双亲,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一传统节日在福州已流传了400多年。

  方炳桂给福州市委文明办写信,倡议将“拗九节”升华为“孝顺节”。他的信很快有了反响,第二年,有着传统美德的福州民间“拗九节”被正式命名为“孝顺节”,从一家一户对父母的孝敬,扩展到全社会对老人的孝敬。此后,每年正月二十九前后,福州都会举办拗九节相关活动。福州知名音乐人赖董芳创作了福州语歌曲《掼粥掼到厝门口》。歌词里写道:“拗九,拗九,掼粥掼到娘家厝门口……一碗甜甜的拗九粥,一箸一瓢羹都是孝。”

  外出游玩时,提篮里装的是明媚春光;串门问候时,提篮里装的是礼尚往来;重大仪式上,提篮里装的是礼仪传承;而“拗九孝顺节”,让提篮承载了更深层次的内涵,装着满满的“孝”和“福”。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