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称:《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数量:1
尺寸:长22.00cm,宽13.50cm,厚:0.5cm
级别:一级文物
简介:国家一级文物。横式小32开本,内页20页对折成40页;长21.8厘米,宽13.5厘米;用毛边纸油墨印制而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由封面、内页等构成。封面边饰为线条花边、中上部交叉步枪、齿轮、红旗,两侧联线,下为军号。中部“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印”。同时还有二朱文四字小方章,字迹模糊,难以辩识。内页五行五线谱上刻写音符,计340首,内容依次为:办公、生活、训练、番号、职务、作战。其中6-7面为红色五线谱,内容主要是"总共集合"、中央机关等机构、部队番号。
《军用号谱》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本最为完整的和正规出版、印刷的培训教材,极为珍贵,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密码本”,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是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这份珍贵《军号谱》是何人使用和精心保存的?它又是如何收藏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的?1975年为筹建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宁化县向全省征集革命文物。这年3月县民政局收到一位老人送来的《军用号谱》和一个号嘴,发觉价值不凡,就送交给当时的县委宣传组。县委宣传组指派干事王岳良来到宁化泉上找捐献人罗广茂同志调查,原来罗广茂曾参加红军,正是他与家人四十年精心保护了这本《号谱》。
罗广茂的故乡是长汀。1930年1月初,闽粤赣国民党军队对我闽西红军实行“三省会剿”,古田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分兵向江西转移。途中,年仅15岁的罗广茂与同龄的堂弟罗广标毅然参加了工农红军。罗广茂长得比同龄人小,可是声音洪亮,中气足,因此他成了红四军第三纵队的司号员,后被选派到中央军事学校陆地作战司号大队学习。结业时,学校郑重发给每个学员一本《军用号谱》,领到再三叮嘱《军用号谱》的机密性和重要性,要求每位学员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军用号谱》。结业后,罗广茂牢记领到的嘱咐,带着《军用号谱》到朱德军长身边任司号员,后调红十二军101团。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又调到红五军团34师师部当号长。尽管工作调动频繁,他都把《军用号谱》和一个号嘴始终藏在身上。有一次在连城白洋岽与国民党十九路军作战时不幸负伤,入长汀四都红军医院治疗。半年后,反“围剿”失利,医院被冲散,他突围后回到长汀家中,即将《军用号谱》亲自交给母亲代为保存,自己外出靠木匠手艺做工流浪,以躲避国民党的抓捕。后来他安定在宁化泉上,才把母亲接来住。解放后,罗广茂想找那本《军用号谱》,多次询问母亲,母亲年事已高,想不起存放的地点。直到1974年,在拆建家中谷仓时,才发现《军用号谱》用布和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用铁钉钉在谷仓底板下。
六十年代罗广茂曾向民政部门反映过自己是在朱德身边的司号员。当时县里向朱德办公室求证,回复有此人,要求好生看待。
为了查证属实,县委宣传组派人在当地的宁化五中请来一位懂五线谱的音乐教师,要求罗广茂当面将《军用号谱》中的曲调一一演唱。罗广茂同志稍稍浏览了一下《军用号谱》,便准确无误地将表现红军生活、训练、作战及不对番号、职务等340多首一一唱出,并作了详细的解释。那位音乐教师说,《号谱》旋律多用同音反复和乐节反复,增加了气势和感染力,这确实是高亢激昂的军号。罗广茂的确是位红军司号员!之后,县里特地颁布了“纪念状”和一套“毛主席语录”给这位无名功臣。
《军用号谱》在当时通讯设备不发达的战争年代,通过吹奏号谱发布命令、指挥战斗、振奋军威、安排生活等方面,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起到重要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重点网站
-
全国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网站
-
全省文博单位
-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