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俗博物馆】清德化窑瓷箫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3-04-30 09:52

 

  该文物长60cm,口径2.5cm,箫呈竹节式,上端有吹口,箫身有5个音孔,通体施白釉。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箫,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 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音色既苍凉辽阔,又空灵恬静。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箫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被历代文人寄予无数情思,箫声里,流转的是梦想,倾诉的是情怀。

  箫一般用竹子制成,最珍贵的是玉箫,但有一种箫堪比玉箫,有着“凝脂冻玉总不如”的气质,这就是德化瓷箫,早在明代就闻名于世。清初陆廷灿《南村随笔》记载:“德化瓷箫,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以白瓷制箫,典雅悠扬,无以言表。

  福建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德化窑瓷箫,长60厘米,呈竹节式,上端有1吹口,箫身有5个音孔,通体施白釉,冰清玉洁、清澈无瑕。德化瓷箫的音质远胜竹箫,且不因气候、湿度变化导致声调变异。既是理想的乐器,又是可供陈设、欣赏的艺术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日本箱根神社等都珍藏有明代瓷箫这种传世珍品。

  洞箫是泉州南音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历代德化瓷艺人都有烧制品质优异的瓷洞箫。南音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古代不断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带入晋江流域,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南音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古朴幽雅,委婉深情。南音现存的曲目有两千多首,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

  2006年5月,南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中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传统套曲《陈三五娘》讲述了古代女子为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努力突破封建“牢笼”的故事。《王昭君》戏里,心系家国的精神一遍遍传唱,这是千年来文脉的传承,是讲述闽南人精神的“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是闽南人心中的“福音”。

  乐随人走,泉州南音从闽南古厝启程,伴随着闽南儿女的足迹,漂洋过海播种发芽。琉球御座乐即宫廷乐,与泉州南音有着深厚渊源。很多琉球人来中国学习,都在泉州停留很长一段时间,御座乐至今保留着“闽南十音”的音韵。南音还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国家,成为很多海外闽南人的故乡之音。

  俗话说:“讲闽南话的地方就有南音”。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音同文。清代,南音传入台湾,开枝散叶,传唱至今,成为连接海峡两岸同胞的重要文化纽带。瓷箫声里,是诉不完的悠悠乡愁,南音曲中,是唱不尽的绵绵福韵。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